分享到: | 更多 |
在教育治理上,我們必須認清問題的核心與本質,自己所處的社會治理環(huán)境與文化,在借鑒別人時,也必須厘清根本思路與邊界條件,而不是盲目套用其辦法。不能屈服于一些理論正確與道義正確,屈服于輿論與“專家”的狂轟濫炸,被裹挾誤導。
日前,教育部發(fā)文,明確2016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要“科學劃片”。多校劃片,是對執(zhí)行多年的嚴格按戶籍學區(qū)入學政策的明顯回調,有人感嘆:學區(qū)房白買了;更多家長抱怨:這是又一輪的折騰。
學區(qū)房這個詞在近5年的中國異;鸨,價格飛漲,這些都源于多年前對擇校治理上的一個基本政策:堅決取締各種測試、考試等以成績選擇的渠道,嚴格按戶籍、學區(qū)入學,以確保公平。
嚴格按學生所在戶籍與學區(qū)入學的結果,造成了學區(qū)房暴漲的尷尬局面。表面上不許擇校,不讓用錢、用權擇校,但用房擇校,其實也就是用錢擇校,顯然并不公平,甚至強化階層的劃分,帶來房地產市場的扭曲。
如今,政策再次轉身,我不熟悉其出臺的背景,但擇校治理政策顯然是在學習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這也是最近幾年教育治理上的一個誤區(qū),需要深刻反省。
美國在擇校的治理上,思路很清晰,如果對教育有較高期望與要求,就自己花錢去選擇。第一選擇是上私立學校,因為最好的中小學都是私立學校。退而求其次,就是通過買學區(qū)房,選擇一個優(yōu)質的公辦學校。這就是學區(qū)房這個詞的來源。其擇校治理思路有這樣幾個前提:第一、最好的學校,是私立中小學,有選擇余地;第二,因為社會保障制度和文化因素等等,有擇校需求的,是相對少數(shù)人,其意愿也不那么強烈瘋狂。
這兩點,在我們這里顯然都不存在。我們最好的中小學仍然是公辦的;我們有擇校需求的家長與家庭,遠遠高于美國人,幾乎是全民擇校。照搬這一治理政策的結果,就是把家長都擠到了學區(qū)房這個渠道上,用錢買房“公開”擇校。
在擇校的治理上,我們還有一個錯誤的思路與理念:因為教育資源不均衡,才有這么多人擇校。因此,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資源均衡,把學校都辦得一樣好,就沒有擇校的矛盾了。
這顯然是一個偽命題。把學校都辦成一樣好的學校,是根本沒有可能的,這不僅在理論上存在問題,在實際中也不現(xiàn)實。學區(qū)房這個詞來自美國,美國如此發(fā)達了,公辦學校之間還是不均衡,學區(qū)房的房價高企,為什么?
我們如果到美國、加拿大華人聚集的城市看看,到那些著名的公辦學校周圍看看,主要是誰在買學區(qū)房,誰在推高學區(qū)房的價格。再看看舊金山公辦學校周邊遍布的輔導班,我們就明白,擇校與文化的關系是多么重要:中國人到美國也在瘋狂擇校,不僅是在中國。這恐怕是我們在治理擇校時首先要考慮的一個現(xiàn)實因素,也是最大的困難。
教育治理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僅涉及整個社會的治理體系、社會制度、教育理念,還涉及很多隱性的東西,如文化。中國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無以復加,到了一個極致,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都沒有的,更加劇了中國教育治理的復雜性。因此,在中國的教育治理上,絕不能也不應該輕易照搬別人的做法,比如擇校。在民辦中小學教育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在如此瘋狂強烈的擇校沖動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教育治理思路,可能并不適合中國社會。
因此,我對此次多校劃片政策的調整叫好。我們必須立足自己的國情,文化,探索自己的擇校治理、教育治理之路,還必須面對全民擇校這個現(xiàn)實,以尋求更大的突破。
在擇校等教育治理上,我們需要解決的核心是機會均等,至少給多種機會,而不能只是錢的均等。這其中有一條可能就是成績篩選,也是最現(xiàn)實的一條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吻合中國文化的解決之道。目前的教育現(xiàn)實,其實也印證了這一點。中小學負擔的重災區(qū)為什么是小學?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取消了小升初考試,學校為了招到好學生,以各種名目變相測試,為了上名校,家長孩子不得不去上各種“坑”班、特長班,參加各種競賽,結果導致負擔大幅度增加。初中升高中是公開考試,高中考大學是公開考試,這把考試的尺子是明確的,也只有一個,負擔反而大幅度降低。我們去看看“學而思”這類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也清晰地反映了這一點。其收入的核心是來自小學培訓,而不是中考、高考。
總之,在教育治理上,我們一方面必須認清問題的核心與本質,自己所處的社會治理環(huán)境與文化,在借鑒別人時,也必須厘清根本思路與邊界條件,而不是盲目套用其辦法。在這個過程中,教育部門更需要有勇氣與擔當,不能屈服于一些理論正確與道義正確,屈服于輿論與“專家”的狂轟濫炸,被裹挾誤導。
教育是一個專業(yè)問題,教育治理更是區(qū)別于專業(yè)研究,是一個管理問題。即便你是教育專家,也未必懂得教育治理、教育管理。但是在當下的中國,我們很多名人專家喜歡以自己的感受與個案談教育,批判教育,對教育進行指導,甚至語不驚人死不休。而這些名人大家的言論,往往會因為其社會影響,而不斷放大,形成輿論壓力,進而誤導教育的治理。我們一定要清楚,專家、院士、名人,是在某個限定領域的專家權威,不是什么都懂。教育決策部門與具體的管理人員,一定要實事求是,頂住這些壓力,走出中國特色的教育之路。家長和專家們,也需要給改革最大的寬容與支持,這樣才能讓教育治理不再來回“打擺子”!
新京報:救助孤兒 政府做不來就讓社會做 2011-02-25 |
毛曉剛:消除“謠鹽”現(xiàn)象有賴于文化矯正 2011-03-25 |
殷國安:法律應該明令禁止公捕大會 2011-04-13 |
吳睿鶇:“研究生就業(yè)率不如本科生”是個契機 2012-07-17 |
解放日報:高考改革,何時不再“過敏” 2014-05-23 |
白 陽:回頭,再看一眼燈塔 2014-07-03 |
光明網:網絡互動、發(fā)聲切勿陷入“暴民狂歡” 2015-01-22 |
練洪洋:“游客黑名單”不應止步于“恥辱榜” 2015-04-08 |
從《小兵張嘎》說起:批評就是愛護 2015-08-03 |
羊城晚報:不怕記者沒文化,就怕專家亂講話 2010-06-07 |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38)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1630) | 京ICP備11015995號-1 | 聯(lián)系我們:zgw@workercn.cn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廣媒)字第185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