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民生-正文
袁云才:海外購藥熱實為一面鏡子
//agustinmoreno.com2015-09-28來源: 長沙晚報
分享到:更多

  市民嚴槿當了媽媽后,總想在孩子生病時給他最細致的保護,而她認為進口藥比國產藥效果好。因此,她家的藥箱成了“聯(lián)合國藥箱”:被蚊子叮了用泰國的青草膏,頭痛腦熱用韓國的退燒貼,寶寶咳兩聲用日本感冒片……隨著各種互聯(lián)網代購平臺和“海淘”網站的興起,以及出境旅游的便利,不少消費者選擇海外購藥。(9月27日《長沙晚報》)  

  在以往人們印象中,國內“土豪”在海外搶購的多是名表名包等奢侈品,其實,隨著近年越來越多的人出境掀起海購熱,藥品和保健品的消費比例也越來越大。今年年初,日本某咨詢公司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游客赴日旅游的購物清單中排第一位的正是藥品,游客們在日本藥店的平均消費從2010年的551元激增至當下的5200元,5年時間猛漲近十倍。

  在一些消費者的眼里,藥品似乎跟柴米油鹽一樣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而非可有可無的東西。惟其如此,熱衷于海外購藥跟熱衷于買海外奢侈品,其所釋放的也應是不同性質的信號。因為,奢侈品不一定是每個國家和地方都有生產,所以舍近求遠去買并不奇怪;而藥物、奶粉等生活必需品,則是國外有的,國內基本上也有,為何也會掀起海購熱?這其中固然有盲目跟風的因素,但從另一個視角看,它倒是一面很好的鏡子,能照見國內相關行業(yè)的某些不足。

  以藥品而言,國人追捧海外藥,大多是因為其生產工藝精良,這折射了國內藥企在這些方面存在的短腿,當然有必要迎頭趕上。另外,即使要買海外藥,按理也可在國內買進口貨,為何卻要冒著法律風險及藥不對癥、以假亂真、追責無門等風險,去海外搶購?這反襯的,必然是我們在藥品進口及流通管理方面存在的巨大瓶頸。去年弄得沸沸揚揚的抗癌藥“代購第一人”陸勇案,便是一個典型例證。因在國內購買進口的瑞士“格列衛(wèi)”抗癌藥需23500元一盒,陸勇便伙同病友在網上團購印度生產的藥效幾乎相同的仿制藥,只需200元一盒。結果,陸勇以涉嫌銷售假藥罪被捕,后經300多名病友求情及證明未牟利才獲釋。從治病救人、滿足患者迫切需求的角度看,此案足以引發(fā)進口藥品審批環(huán)節(jié)的深刻反思。

  目前,我國正在推進藥品醫(y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將縮短國外藥品進口的實驗和審批期,這讓消費者充滿了期待。如果能在家門口買到需要的進口藥,誰還會勞神費力、冒這樣那樣的風險遠道以求?當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也不妨作出調整。比如對于未經進口審批的海外藥物,即使確有療效也被一律視之為假藥,這樣的規(guī)定,是否也能夠與時俱進地作些改變?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