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熱點聚焦-正文
摸底留守兒童,更要重構鄉(xiāng)村
李薌
//agustinmoreno.com2016-03-28來源: 京華時報
分享到:更多

  解決留守兒童困境,摸清人數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和他們的父母在一起。在城市有機會,故鄉(xiāng)也回得去,留守兒童的困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我國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這個問題也許會在今年找到答案。據報道,今年,民政部將會同教育部、公安部等開展留守兒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以實現精準幫扶。

  這是我國首次摸底留守兒童人數。而此時,第一代鄉(xiāng)村留守兒童已經流動到了城市,成為第二代留守兒童的父母,“留守一代”的命運正在他們下一代身上重復上演。一代又一代,日復一日,留守兒童與父母無法在一起的徹骨傷痛,一次又一次撕裂著社會,成為我們這個國家亟須愈合的傷口。

  數據統(tǒng)計姍姍來遲,但畢竟還是來了。這意味著,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終于不再以模糊的面目存于官方的檔案之中。無論是民間所說的6100萬,還是專家預估的1億,對這一龐大群體人數的追問,最終會指向一個目標——尋找對策,改變這個群體的命運,也改變國家的命運。

  多年來,數千萬家庭的傷痛已經累積成危急的社會問題,許多遠離父母的鄉(xiāng)村孩童,享受不到健康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得不到持續(xù)、完善的家庭教育,淪為社會邊緣人群。對社會,他們沒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近幾年來,頻繁發(fā)生在留守兒童群體中的自殺或是殺人等極端事件,無不顯現了這個群體的無助。失去了父母之愛和家庭溫暖的他們,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留下遺憾,甚至成長得不夠健康。

  解決留守兒童困境,摸清人數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和他們的父母在一起。

  如何讓他們“在一起”?一直以來,人們多呼吁城市戶籍制度改革,讓更多的農民工能夠融入城市,打破留守兒童回到父母身邊的體制障礙。但事實是,一方面,城市有限的人口承載力使得戶籍門檻一時難以降低;另一方面,越來越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令許多農民工自身也難以立足。

  在力求打破體制障礙,讓留守兒童去到父母身邊的同時,我們能不能重構鄉(xiāng)村,讓出走的父母回到孩子身邊?上個月,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意見》頒布,首次提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頂層設計。

  文件明確提出,要從源頭上改變“兒童進不了城,父母回不去鄉(xiāng)”的無奈現實,實現“到2020年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的目標。

  鄉(xiāng)村重構,就是讓村莊成為回得去的故鄉(xiāng),通過城市反哺鄉(xiāng)村,重構鄉(xiāng)村經濟、鄉(xiāng)村空間、鄉(xiāng)村社會和鄉(xiāng)村文化,吸引外出務工的年輕父母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據報道,在留守兒童相對比較多的貴州,一些鄉(xiāng)村90%農民工返鄉(xiāng)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以往困擾當地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現象已有所緩解。而在重慶,積極吸引農民工返鄉(xiāng)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3年來,留守兒童已經減少了約18萬。在城市有機會,故鄉(xiāng)也回得去,留守兒童的困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