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愛依舊、情仍濃,但獨立性在悄悄增強。愛母倫理在新的坐標系上更加濃郁
5月10日,從早到晚,各種愛母文章、媽媽舊照、愛媽宣言刷了屏。最新段子也出爐了:“問:什么地方的兒女最孝順?答:朋友圈!
可是,不少人也都碰到過類似的求助帖:“天吶!我媽要加我朋友圈,怎么辦、怎么辦?!”馬上就有達人解答:“分組啊,笨!”朋友圈帶有分組發(fā)布功能,屏蔽爹媽的恐怕不在少數(shù)。
兩種現(xiàn)象都存在,怎么看?
看似矛盾,其實恰恰反映了孝母、愛母行為在時代中的演進。
首先,時代雖在變,但愛依舊、情仍濃。舉個簡單例子,中國養(yǎng)老基本還是以居家養(yǎng)老為主。子女狀況挺好,父母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這種模式在西方也許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咱們就是覺得心里別扭。母親與孩子的感情恐怕是國人心中最重的感情了。許多人對過洋節(jié)并不感冒,但母親節(jié)到了,還是要借洋瓢敬自己的酒。朋友圈現(xiàn)愛母潮,根源在此。
同時,獨立性卻在悄悄增強。再舉個例:手機上流傳的“心靈雞湯”可以測量大眾心理,“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之類的可不少;對共同生活的想象上,過去更崇尚“四世同堂”,如今流行“一碗熱湯的距離”,覺得在身邊而有空間最好。都市白領階層對于獨立的需求更強,于是屏蔽興焉。
這兩個特點的背后,折射著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
孺慕之情,源自天性,經過千百年的文化熏染,依然是中國人的內在心理基因,有著強大的慣性;同時,陌生人社會替代熟人社會之后,人與人疏離感增強,如何填補心靈的缺失?父母親情,依然是重要的情感資源。愛母倫理,在新的坐標系上更加濃郁。
不同的是,農耕社會,孝母倫理更是承擔養(yǎng)老功能、實現(xiàn)社會代際穩(wěn)定的重要設置。人們通過年輕時支付養(yǎng)子成本,換取年老后無所依時的贍養(yǎng)。孝倫理是一種內在約束,使這種“跨時支付”得到了保障,F(xiàn)代社會,社會保險制度的發(fā)展,個人收入能力的增強,大多數(shù)人擁有養(yǎng)老金、養(yǎng)老資產,“養(yǎng)兒防老”的保障作用在弱化,農耕社會的保險功能下降,工業(yè)時代的平等交流意識加強。父子多年成兄弟,母女猶如姊妹花,越來越成為新的佳話。
不管如何,繼承愛,順應變,讓家庭更幸福,讓社會從每個微觀單位開始,都在互相愛的光輝下更和諧,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燕趙晚報:政府興建豪華養(yǎng)老院有違政治倫理 2009-12-07 |
燕趙晚報:政府興建豪華養(yǎng)老院有違政治倫理 2009-12-07 |
王亞欣:建設可靠的國家基礎保障體系 2011-01-31 |
唐 鈞:以專業(yè)化養(yǎng)老為“空巢”盡孝 2011-03-04 |
顧 駿:志愿精神與城市價值取向 2011-12-05 |
朱四倍:“啃老族”需激勵,更需制度性扶助 2012-03-13 |
許曉明:應對老齡化挑戰(zhàn)需要綜合考量 2012-07-03 |
任仲平:生態(tài)文明的中國覺醒 2013-07-22 |
齊衛(wèi)平: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根本 2014-07-09 |
封壽炎:立法禁止能否杜絕“啃老” 2014-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