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出國留學最好打一點國學底子
慕朵生
//agustinmoreno.com2016-06-21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如果沒有國學作為支撐,孩子們很難置身于“古今中西”文化場景,不易比較鑒別、融會吸收“古今中西”智慧,不利于自我拓展和人格完善。

  近日,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在一次演講中介紹,100多年前的中國學者,越是準備留學或正在留學,就越是要多學一點國學。他還提出國學是“國性之所寄,國魂之所托”,認為學好國學有助于留學人員保持自己的“國性”和“國魂”。陳先生的這些觀點頗具啟發(fā)意義,提醒人們應該重視留學人員的國學教育工作。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國學”有三個特定的含義:一是“中國之學”,如梁實秋所說,國學是中國自產(chǎn)、區(qū)別外來文化的學問。二是“傳統(tǒng)之學”,如胡適所說,國學是研究中國過去歷史文化的學問。三是“國魂之學”,即陳來先生所說的“國性之所寄,國魂之所托”,這是國學的基本價值和主要功能。

  近代以來,很多有識之士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負笈出國,遠渡重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學潮。其中,絕大多數(shù)留學人員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僅在于其志存高遠,還在于其具有深厚的國學造詣——不論是褒獎國學的王國維、陳寅恪等,還是批判國學的胡適、陳獨秀等,甚至包括與國學研究不密切的科學家如竺可楨、蘇步青等,莫不如是。他們或幼年接受國學教育而終身受益,或早年立志研究國學而身負盛名,即使反對國學,也會有的放矢。

  國學之所以能助力留學人員取得成功,能更好地培育其“國魂”,套用馮友蘭先生的觀點,是因為他們更容易處于一種“古今中西”的文化境遇,所以既能通過中國國學貫通古今智慧,又能通過他國學問融會中外智慧。進言之,國學對他們并不是一個包袱,相反是一種資源和動能,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判斷古今文化優(yōu)劣、體會中外文化短長,從而能以更開闊的視野、更敏捷的思維,學好本學科知識,提高報效祖國的能力。

  資料顯示,中國已連續(xù)多年穩(wěn)居全球最大留學生源國,2015年出國留學人數(shù)高達52萬人,在外留學總人數(shù)超過120萬,留學的低齡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顯然,新形勢下國學教育和出國留學兩者之間出現(xiàn)了一個漏洞或盲區(qū),即越來越多的孩子,因要到國外讀大學甚至是初高中,所以在國內(nèi)學校接受的正規(guī)國學教育越來越少。結果是,因為缺少國學的熏陶,缺乏文化的定力,孩子們?nèi)菀捉邮芩叩奈幕,容易在異國迷失自己的文化身份,甚至會對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障礙。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國學作為支撐,孩子們很難置身于“古今中西”文化場景,不易比較鑒別、融會吸收“古今中西”智慧,不利于自我拓展和人格完善。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加強出國留學人員特別是低齡孩子的國學教育,有必要提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做的工作,無非以下幾點:一是加強大學特別是中小學的國學教育,適當提前安排國學課程,逐步加大國學教育占比——這是教育部門可做的事情。二是通過傳統(tǒng)節(jié)日、經(jīng)典誦讀、國學競賽等多種方式,營造熱愛國學的社會氛圍——這是社會各界可做的事情。三是多給孩子買點國學書籍,督促和引導孩子學習國學——這是家庭可做的事情。不過,提高國學素養(yǎng)關鍵還要靠留學生自己。出國之后,留學生們既要積極參與當?shù)刂袊幕顒,也要利用課余時間自學國學,努力做一個傳播中國文化、溝通中外文化的使者。(作者系旅美學者)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