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幾日,是國學宗師錢穆先生的120周年誕辰。抗戰(zhàn)期間,錢穆先生寫了一部《國史大綱》。這是一部功力精湛的通史著作。在這部書里,錢先生飽含憂患之情,試圖喚起民眾對國史的溫情,對國魂的信念。該書甫一出版,立即風行全國,在山河破碎之際凝聚起了人心士氣。
當日寇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國土的淪喪、軍民的犧牲,都是民族劫難的道道瘢痕。其實在這一時刻,民族的文化脊柱同樣面臨重壓,文化自信也遭受著重大打擊:中華文明,究竟會不會就此蕩然無存?無數(shù)的文人學者與前線的將士一樣,在滄海橫流之際,用紙與筆在文化領域堅守陣地。
“學術抗戰(zhàn)”,首先在于“守”,保全文明的種子。在昆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師生穿過了國土的對角線,留下文明的生機;在北平,輔仁大學在校長陳垣等人的抗爭下,堅持不掛日本國旗、不用日文課本、不列日語為必修課,在困頓中守衛(wèi)文化的尊嚴;在安順、樂山、峨眉等地,近兩萬箱珍貴文物從南京運來,穿過炮火硝煙找到臨時的藏身之處,在不見天日的狹小居所堅忍地等待國土光復的那一天。
“學術抗戰(zhàn)”,更在于“攻”,在學術領域展開反攻,重塑文化的自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梁思成寫出了《中國建筑史》,湯用彤完成了《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費孝通的《江村經(jīng)濟》在英國出版,華羅庚的《堆壘素數(shù)論》在蘇聯(lián)發(fā)表……英國學者李約瑟到李莊,見到童第周等學者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用金魚做生物實驗,堅持科研,曾驚異地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奇跡!
這就是抗戰(zhàn)期間的中國知識分子。如今,我們不僅要緬懷祭奠浴血奮戰(zhàn)的中國軍民,更不能忘記那些堅守在文化戰(zhàn)線上的知識分子。古語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意思是即使一國被侵奪得凋零殆盡,但只要國魂還在,就一定會推翻強權、光復邦國,而文化抗戰(zhàn)恰恰就是重塑民族精神的努力與抗爭。倘若在文化領域全面淪喪,國格不存,文明衰敗,那么失去精神內核的抗戰(zhàn),最終結局會如何,恐怕是難以想象的。好在有這么一群堅信“中國不亡”的知識分子在,中國的脊梁終究是壓不垮的。
今天的我們,不妨重讀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引論中的一段話:“國人值此創(chuàng)巨痛深之際,國人試一翻我先民五千年來慘淡創(chuàng)建之史跡,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必有淵然而思,憬然而悟,揪然而悲,奮然而起!碑斘覀凂雎犖幕箲(zhàn)的慷慨悲歌時,也應該滿腔悲憤、雄心勃發(fā)。
毛澤東:文化建設要服務于黨的政治目標 | 2011-12-14 |
釣魚島歷史研究成為熱點 | 2011-12-14 |
理論周刊:開辟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新境界 | 2011-12-14 |
突破既有學術脈絡創(chuàng)新漢冶萍檔案研究 | 2011-12-14 |
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相統(tǒng)一 | 2011-12-14 |
從東方戰(zhàn)場尋找答案(圖) | 2011-12-14 |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對新中國的貢獻 | 2011-12-14 |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對新中國的貢獻 | 2011-12-14 |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對新中國的貢獻 | 2011-12-14 |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對新中國的貢獻 | 2011-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