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機遇與知遇,粗看差不離,均屬可遇不可求范疇,皆為偶然的客觀因素。細究起來也有區(qū)別,機遇靠抓,知遇靠碰。
機遇泛指有利的時機和舞臺,通常被理解為時運。其實,僅有時機和舞臺還不夠,人的因素不可忽略,知遇往往是成就人才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古人將天地人合稱為三才,天時、地利、人和均占,才是完備的機遇。人才所以能經(jīng)世致用,都離不開這三大要素。古人為什么又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呢?因為“人和”乃人心所向,決定大業(yè)的成敗。若能得遇眾望所歸的領(lǐng)袖,并被其賞識和重用,對于賢能之士來說,那就是知遇之榮了。如此說來,機遇和知遇,抓中有碰,碰中有抓,若能兼而得之,無疑是最為理想的前程。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之說所以為人津津樂道,妙諦也在于此。
諸葛亮避亂荊襄,高臥隆中,并非像他在《前出師表》中說的那樣,“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而是暫借南陽之利,躬耕修學,靜觀天下,待機而出。王猛寧肯身困泥途,也不慕一時榮華而隨桓溫南下,繼續(xù)隱居讀書,為的也是等待更能施展抱負的機遇。他們后來,一個被劉備雇請,一個為苻堅所用,各自成就了一番大業(yè),均被后世傳為佳話。
機遇與知遇兩全,看來是美談,得來卻并非純屬因緣巧合。這世上,人人都想抓住機遇,個個希望遭逢知遇,但這機遇愛不愛你,知遇敲不敲你的門,就另當別論了。機遇也好,知遇也好,需要客觀促成,更需主觀努力。正如巴斯德所云,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唐代詩人高適,雖說生于官宦之家,但因家道中落,年輕輕的就備受窮困所累?伤F且彌堅,不墮青云之志,不沉淪,不頹廢,一邊讀書,一邊習武,學問和劍術(shù)日益精進。天寶八年,高適被張九齡之弟張九皋薦為丘尉。盡管已有俸祿在身,但高適總覺得舞臺逼仄,難酬鴻鵠之志。于是痛下決心,辭職另謀。天寶十一年。高適再赴長安,有幸走進哥舒翰大營,掌任書記。安史之亂后,唐玄宗征召哥舒翰討伐叛賊,命高適為左拾遺,后轉(zhuǎn)任監(jiān)察御史,輔佐哥舒翰守潼關(guān)。哥舒翰兵敗,高適請求竭盡宮中之寶招募勇士抗賊,為時未晚,玄宗卻沒能采納。及至安祿山兵臨城下,玄宗只好西逃。高適抄小路追上后,詳陳失陷因由,玄宗對他的遠見卓識非常贊賞。不久,高適遷任侍御史,繼而擢升諫議大夫,備受朝廷倚重。
《孔子家語》有云:“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薄爸ヌm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碧焐也谋赜杏,大器何愁無人賞。即使在人才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日,你若真的是個人才,也終會脫穎而出;你若只是個銀樣蠟槍頭,就不必徒嘆懷才不遇了。
巡洋會哨與明帝國海疆防務(wù) | 2012-01-20 |
文化透鏡下的法律萬象 | 2012-01-20 |
社區(qū)矯正與監(jiān)獄的社會化變革 | 2012-01-20 |
“摸著石頭過河”與“逢山開路、遇河架橋” | 2012-01-20 |
矢志不渝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shè)者捍衛(wèi)者 | 2012-01-20 |
開啟強軍興軍新征程 | 2012-01-20 |
開啟強軍興軍新征程 | 2012-01-20 |
增強問題意識 堅持問題導向 | 2012-01-20 |
十二、掌握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lǐng) | 2012-01-20 |
以文學致良知 | 2012-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