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聯(lián)合申遺的國際文化視野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順利表決通過,未央宮遺址正式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是跨國系列文化遺產,屬文化線路類型,線路跨度近5000公里。
這一項目被批準,不僅向世界復原了早在2000年以前就已經形成的這一促進全球經濟發(fā)展的經濟動脈形象,更是為歐亞大陸中西部這一多年來經濟增長乏力的地區(qū)注入了經濟發(fā)展活力,帶動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探索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模式。還必將極大促進全球各種文明間的交流,有利于全球文明多樣化。漢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是西安的、中國的寶貴財富,而且已經成了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漢長安城遺址是整個絲綢之路文化帶中國影響力的根脈。中國幾十年令國際矚目的改革成就,使我們的“道路自信”借古絲綢之路的復興,有了令人信服的國際影響力。
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將深入挖掘兩千年漢文化的歷史底蘊,用現(xiàn)代的方式向世界闡釋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也使西安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根柢之城、中華符號之城,為中華文化的展示傳承提供了宏大的場所和載體。西安也將因具有中華民族根性文化而被世界認可,她所承載的有關漢文化的語言、服飾、餐飲、歌舞、宗教等文化資源都將進入世界文化要素交流與配置的范疇,并將占據(jù)一定的文化地位和話語權。使我們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真正具有了國際文化視野。
構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共識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在古老的華夏文明和歷史悠久的中亞文明之間建立起長距離的交通聯(lián)系,在游牧與定居文明交流中,見證了古代亞歐大陸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人類文明與文化發(fā)展的主要脈絡、重要歷史階段以及突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人類進行長距離商貿、文化、宗教、技術以及民族等方面長期交流與融合的文化線路的杰出范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不僅是要復興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而且要為沿線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注入強勁動力。聯(lián)合申遺的成功將直接促進本地區(qū)的人文交流,為不同意識形態(tài)文明體搭建對話平臺,為經濟共同發(fā)展消弭文化差異,謀求文化共識,在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云計算的時代,仍然以傳統(tǒng)經典的交流模式、為世界敏感、熱點地區(qū),真正探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發(fā)展之路,開辟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展示以文化為核心建設世界新秩序的姿態(tài)
漢朝是一個文化整合的時代,一個以文化為核心建立天下新秩序的時代,具有極大包容性。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意識到仁政對于維持王朝穩(wěn)定統(tǒng)治的必要性,便采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但董仲舒與漢武帝沒有刻意打壓其他文化,而是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統(tǒng)治的部分加以發(fā)展,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體系。
公元前138年,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從長安城出發(fā),出使大月氏。13年中,他的足跡踏遍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在隨后的兩千多年中,無數(shù)商賈、旅人沿著張騫的足跡,來往于各國之間,帶來了印度、阿拉伯、波斯和歐洲的紅酒、馬匹、宗教、科技、藝術,帶走了中國的絲綢、瓷器和四大發(fā)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漸漸形成。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絲綢之路是文化交融與民族融合之路!爸腥A民族”這個稱謂就是通過民族融合而獲得的。中華民族不僅包括漢族,而且包括在中國大地上生活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中華民族不是一個地域或種族的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從語言文字、禮儀制度、服飾制度、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方面來看,漢字、漢族禮儀、漢服、以漢字為基礎的學術體系、漢族農耕文化的風俗節(jié)氣等都是代表中國文化的正朔。漢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經過吸納、拓展等復雜的歷史進程,不斷與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其獨具特色的文化觀念對中國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開放的“天下”觀、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和諧”等,即使在今天也彌足珍貴。
漢代的文化格局具有典范意義。 習近平說:“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边@在華夏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上也是自洽的。“堯舜”、“夏朝”時期就形成了“華夏族”的民族融合,然后有了“中華”;在“商周”時代形成了以華族禮儀為主干的文化制度;在秦代形成“大一統(tǒng)”。但秦朝的“大一統(tǒng)”歷史并不長,這種“大一統(tǒng)”的文化是在漢代才得到繼續(xù)發(fā)展的。所以,漢文化既是對秦的繼承和發(fā)展,又奠定了唐、宋時期文化發(fā)展高峰的基礎。漢文化在華夏文化發(fā)展歷史上“承上啟下”,成為代表“華夏”、“中華”、“中國”的正宗傳統(tǒng)文化。而漢文化的肇始和中心,正是當年宏偉壯觀,如今滿目蒼涼的漢長安城遺址。
通過古代絲綢之路進行交換的不僅僅是商品,東西方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不斷交融薈萃,對東西方融合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建設“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和研究漢文化的包容與和諧,發(fā)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及世界新秩序中應有的功能和作用。保護和利用漢長安城遺址,并非純粹為保存而保存,而是要保留漢文化的物質載體,繼承和發(fā)揚漢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留一個實實在在的文化之根,為推動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尋求一個有力的支點。
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 | 2009-03-07 |
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 | 2009-03-07 |
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 | 2009-03-07 |
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 | 2009-03-07 |
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 | 2009-03-07 |
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 | 2009-03-07 |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38)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1630) | 京ICP備11015995號-1 | 聯(lián)系我們:zgw@workercn.cn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廣媒)字第185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