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南京的“城市之根”老城南在經歷長達數(shù)年的“拆保之爭”后,去年以來又因其老門東區(qū)域的商業(yè)化改造再起爭議。“所謂保護,不過是搞起個豪華的仿古商業(yè)街區(qū)而已!”文化界人士如此質疑。
一座走向未來的城市,該給后人留下怎樣的城市記憶?
截至2009年,南京古城傳統(tǒng)風貌片區(qū)已不到100萬平方米,尚不足老城總面積的2%。城市給后人留下的,不能僅是鋼筋水泥的現(xiàn)代化高樓,還要有記載著城市光榮與夢想、蒼涼與悲愴的歷史片區(qū)與歷史建筑,這是一座城市的悠久文脈。
我們常說要留住城市的根!根不在了,城市的靈魂該在何處安放?
經歷前些年的大拆大建,許多地方的老城已所剩無幾,加上文化界人士不停奔走呼號,古城保護已漸成社會共識。包括那些急于改變面貌、發(fā)展經濟的地方政府,在萬眾注目之下也放慢了老城拆遷步伐,回過頭來去補規(guī)劃設計這一課。
拆是不拆了,保該如何保?
不少地方的選擇,是將老城改造成仿古建筑密集的商業(yè)街區(qū),一色的青磚小瓦、朱漆門窗。原來的老建筑,除了文保建筑,大多是推倒重建,至多是落架大修。一輪保護下來,除了個別文保建筑,就是建起大量為文保人士詬病的“假古董”。
客觀來看,歷史片區(qū)要不要全部保護,這個話題確實值得商榷。在南京老城南,違章搭建、簡單重修的建筑也有不少,房屋簡陋、空間逼仄、光線昏暗、衛(wèi)生很差的房屋也不在少數(shù),甚至還有一些殘破到已成危房的建筑。這些建筑要不要保?甚至一些普通市民也存在疑問,“這能不能算古董?保護的價值在哪里?”
市民的疑問,也正是橫亙在地方政府面前一道關鍵的坎:眼睛只盯著違章建筑和房屋的殘破,推倒重建的意識就會越來越強烈,結果也只可能造出一批“假古董”來。但是,如果政府能夠從這個城市之巔俯瞰,在林立的高樓間凝視那片街巷井然的青磚灰瓦,會否產生出一種歷史的滄桑?對待老城,人們總要拋開功利的、短視的思維,去思考該給后人們留下怎樣的城市記憶。這種思考,需要一份敬畏之心。
“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這三個敬畏,見于2010年的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透著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視和尊重。敬畏歷史,對老城的一磚一瓦才不會妄言拆毀;敬畏文化,在老城的一街一巷間才不會擅言建設;敬畏先人,面對如梁林故居那樣的老房舊屋才不會輕言處置……
如果要延續(xù)城市的文脈留給子孫后代,就應容許老城不為GDP所動,甚至政府還要有持續(xù)投入;如果要用城市空間換取經濟新的增長點,那么商業(yè)開發(fā)推土機下的老城依然在劫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