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今日推薦-正文
解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關鍵在“改革側”
——三論“深學篤用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本報評論員
//agustinmoreno.com2016-02-25來源: 湖北日報
分享到:更多

  今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皽p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定位、依據、目標與施策重點。領會好、領會透這一精神,把“靶心”對準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以新供給創(chuàng)造新需求,以新需求帶動新增長,關鍵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

  改革來自問題的倒逼。觀察問題,看到病癥很重要,找準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影響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有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xié)調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側,已在供給側。經濟增速放緩,看似有效需求不足,實則有效供給不足,結構失衡、供需錯配才是深層癥結。這就不難解釋,為何一方面國內生產的粗鋼賣出“白菜價”,另一方面小小的圓珠筆筆芯卻需要進口;一方面大量中低端產品積壓,另一方面卻是 “海淘”熱度不減,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上。對癥下藥、綜合施策,我們就要認識到,致力于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tǒng)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局限性,根本解決之道在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胡同。

  現實已經表明,傳統(tǒng)的刺激政策會造成大量過剩產能,單方面的物質投入也不能實現中高端供給,關鍵要靠用非物質的投入解決物質產品的升級優(yōu)化。所謂非物質投入,就是改革,就是以觀念理念、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國際經驗看,一次次科技和產業(yè)革命,帶來了一次次生產力提升,創(chuàng)造著難以想象的供給能力。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飛躍性創(chuàng)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運用好改革這個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才能加快增強經濟發(fā)展新動能,加快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的具體內容非常多,但病根都是體制問題。正因為如此,“改革政策要實”成為中央提出的五大政策支柱之一。改革政策要實,“實”在不圖虛名、精準發(fā)力;改革政策要實,“實”在壯士斷腕、一往無前;改革政策要實,“實”在方向明確、辯證施策;改革政策要實,“實”在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推動改革舉措早落地、見實效。比如推進“僵尸企業(yè)”處置,就要勇于舍棄、經得起陣痛,講大局、算大賬,化大震為小震,早淘汰早主動:“降成本”要見實效,就要從市場主體的真實需求出發(fā)減少行政審批,減輕稅費負擔,降低企業(yè)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改革“獲得感”:“去杠桿”要把握好力度和節(jié)奏,就既要防止過度依賴金融和資本杠桿而忽視市場調節(jié)作用,又要靈活用好資本和金融杠桿,防止“把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

  發(fā)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窗口期不是無休止的,問題不會等我們,機遇更不會等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咬定“改革側”這個結構調整的關鍵,不失時機推進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既做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擔當的促進派,又做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干出成效的實干家,我們就一定能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戰(zhàn),為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