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連日來有幾則新聞陸續(xù)曝出:山東老人弄臟公交被驅(qū)趕、安徽老太與男子公交對罵扭打、湖南女子公交占兩座并推倒老人。本來只是見諸不同報紙的小篇幅社會新聞,經(jīng)門戶網(wǎng)站羅列擺放在一起,其間的共性和聯(lián)系性頓然清晰。
老人是這些事件的重要一方,他們在不同的故事中或弱勢或強勢,而將這些新聞“歸類”,大概是為了讓這些現(xiàn)象愈顯突出,甚至隱性地提出一個問題,老人群體與社會其他群體的關(guān)系,是不是哪里不對勁了。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口結(jié)構(gòu)的過快變化與現(xiàn)代生活、傳統(tǒng)觀念、政策宏觀規(guī)劃之間的不協(xié)調(diào),確實帶來了一系列的“老人問題”,不僅社會對“老”需要有觀念上的再認知,如何合理分配各類資源,在讓老人能夠安享晚年的同時又不至于挫敗年輕人的積極性等,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方面。然而,回到輿論視角,我們看到的是,走在老齡化的核心問題之外,媒體所關(guān)注的“老人問題”好像是另一回事。
這些年,以“老人”為主角的新聞確實不少,一些時候,他們受了委屈、傷害,另一些時候,他們又好像蠻不講理,成了他人生活的麻煩制造者。相同的是,這些消息往往扎堆出現(xiàn),彼此相互佐證似的,引導社會判斷走向某一個方向。
就像剛剛落幕的安徽“女大學生扶老人被訛”事件,在過去的十多天里,輿論場對此事始終抱持熱情,無論相關(guān)調(diào)查有所進展還是延宕。這種沸沸揚揚的不斷加溫模式,早已脫離了純粹的究其真相,炒作成為了推動持續(xù)關(guān)注的主動力,一時間,各地也順勢“補充”出幾條似是而非的老人倒地新聞。
如是蜂擁而上的報道,總能在短時間內(nèi)聚集輿論場的能量,形成一個共同的聲音。比如老人訛人,又或者年輕人不尊重老人。并且每種情形,都仿佛挾社會主流之勢。如果由此對相應的群體作一個籠統(tǒng)的判斷,恐怕謬之甚遠。
拿前面的幾則公交事件來說,很遺憾,我們生活中無法杜絕類似的事,但必須說,它們肯定不會是生活的主要部分,而它們共同呈現(xiàn)的爭執(zhí)、蠻橫、霸道,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下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問題,對象恰巧是老人,但未必針對老人。而經(jīng)由媒體的刻意安排,卻歸入到老人訛人事件后的又一類“老人問題”中。這樣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炒作。
為了吸引外界注意,炒作越來越頻繁地運用于各類報道、編輯中,可能是針對某個個例,也可能是對一個群體。僅就老人而言,近年來我們常聽到的“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的偽命題,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由同質(zhì)性負面報道匯集、推論的結(jié)果。而同樣的方式針對任何群體,少年、青年、中年人;教師、律師、官員,都可能形成一個相對群體的負面形象,但事實上,這樣的判斷符合這個社會的真實面貌嗎?這樣的炒作方式一旦變成媒體從業(yè)者的習常,不但模糊著人們對基本面貌的判斷,更無形中助長了比壞、比劣,讓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北京日報:“皇墳熱”該降溫了 2010-01-25 |
京華時報:警察形象怎堪個案銷蝕 2010-04-15 |
北京日報:“皇墳熱”該降溫了 2010-01-25 |
錢江晚報:開寶馬賣粥,是體驗生活還是得瑟 2009-12-15 |
京華時報:警察形象怎堪個案銷蝕 2010-04-15 |
錢江晚報:開寶馬賣粥,是體驗生活還是得瑟 2009-12-15 |
萬曉娟:惡意炒作是亟待終止的社會公害 2012-11-21 |
當心“標簽化”思維加大群際隔閡與對立 2013-12-19 |
沈素芬:何必總拿“老人訛人”一詞炒現(xiàn)飯? 2015-09-14 |
錢江晚報:開寶馬賣粥,體驗的啥生活 2009-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