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國已經發(fā)生了貧困的代際傳遞,產生了“貧二代”,而農村貧困大學生是“貧二代”中頗引人關注的群體。調查顯示,從畢業(yè)生的城鄉(xiāng)來源角度分析,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yè)生成為就業(yè)最為困難群體,失業(yè)率高達30.5%。高失業(yè)率意味著“貧二代”中本來最有希望依靠知識改變命運的這一部分人,他們的夢想還未出發(fā),在現實面前就已折戟。
怎么解決農村學生因上大學致貧的問題?很多人覺得要是給農村生公平的教育機會和就業(yè)機會,讓他們能更多地進入重點大學,進入大學后能找到好工作。讓教育能扮演實現階層流動的角色——通過教育,徹底改變農村生的命運,讓他們走出大山,一人得富貴,全家脫貧。這其實是不顧現實的空想,只有少數學生能獲得這種機會,對于大多數農村學生來說,這就是“畫餅充饑”,讓他們在升學致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有專家抱怨,現在的教育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承載階層流動的功能,并把原因指向教育與就業(yè)公平。教育和就業(yè)公平,固然影響農村貧困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但就是實現完全的教育和就業(yè)公平,教育也無法再承載階層流動的功能。這其實是社會附加給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所不能承受之重,我國教育的功利化和競技化,都與此有關。
必須承認一個基本現實:就是擴大農村生、貧困生上重點大學的比例,我國能進入重點大學的學生,不會超過10%——總不至于把所有大學都變?yōu)橹攸c大學;不管怎樣增加高等教育資源,最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只有5%到10%。就是實現就業(yè)公平,能找到目前社會公認的好工作的學生,只會是少數,像國家公務員招考,今年就2萬多人,而2016屆大學畢業(yè)生超過750萬!
我國早已在2002年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上大學或許還具有改變命運的重要功能,畢竟上大學者是少數。而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再寄望通過上大學改變命運,就不是那么現實了。絕大多數上大學的學生,只能進入非重點大學,他們找工作,也只能降低期望值。前不久,有媒體報道,農村的孩子有很大部分中考之前就無緣重點大學,引起輿論關注,可全國范圍內,能進重點大學的學生,也只有5%。
對于教育問題,不能只發(fā)表情緒化的意見,而必須直面現實問題。在筆者看來,我國要重視教育與就業(yè)公平,給農村學生創(chuàng)造公平環(huán)境,但如果維持現在的教育體制,就解決不了農村大學生“貧二代”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取消高等教育的身份、等級,不能制造出重點大學與普通高校的差距,這樣所有大學都值得學生選擇,上大學也就不再盯著所謂的重點大學。在我國,很多農村學生更多的只能進職業(yè)學校和一般大學,這是不可改變的現實,這些學校辦出特色、提高質量,才是教育的出路,也是農村貧困大學生的出路。其次,不能再用升學改變命運,來教育農村學生讀書,來設計農村教育模式,圍著升學而轉的農村教育,與農村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背道而馳。為什么教育致貧,而非致富,這值得思考。我國的教育,不能再采取現在的升學教育模式,而必須回歸生活教育,結合生活現實,教給學生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技能。目前,我國建設新農村,采取的辦法是用一些人才計劃,吸引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因為這些大學生接受的教育是,只有走出農村才是改變命運。按照這一邏輯,農村的局面將永遠無法改變。能走通改變命運之路的人,將越來越少。
承擔太多非教育功能的教育,會變得扭曲。我國的教育,已經承載不起階層流動的功能,因此,就不應該再按階層流動的功能,來設計教育模式,而應該把教育作為完善個體,提高個體能力的途徑。與此同時,社會應該給不同身份的人同樣的社會福利保障,縮小行業(yè)和崗位的收入待遇差距,不是用勞動的三六九等,對應教育的三六九等,一邊制造等級,一邊打通等級間的流通渠道,對人才的評價,淡化學歷與身份,關注能力與素質,這就形成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良性局面。
吳杭民:不拼爹,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2011-08-29 |
高招應體現社會責任擔當 2011-10-14 |
舒 鋒:給“最不利者”以希望 2013-05-17 |
朱四倍:給“最不利者”以希望的社會才是好... 2013-05-17 |
晏 揚:“寒門難出貴子”不只因為農村教育... 2013-10-16 |
晏 揚:六校聯推“自強計劃”是播“善種” 2013-11-25 |
龍敏飛:農村本科生就業(yè)不患難而患不公 2013-12-27 |
吳書光:“寒門再出貴子”亟需制度護航 2014-04-09 |
蔣 理:名校特招農村考生,謹防善舉“跑偏” 2015-04-17 |
熊丙奇:“貧二代”呼吁改革教育模式 2015-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