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世界500強的外企部門主管,年薪20余萬元,出差只坐飛機,酒店只住五星級。但為了創(chuàng)業(yè),今年5月,27歲的莊棟決定辭職,離開上海。揣著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yè)證,他重新站在母校對面那條名叫“金水路”的巷口,開始了新生活——賣涼皮。(9月24日《華商報》)
這個新聞由頭雖然不長,但信息量卻是足夠大的。這讓我忽然想起,假如《水滸傳》中,活色生香的潘金蓮不是嫁給丑陋的武大郎,這段風流韻事會有這么好看嗎?而即使是文盲的待業(yè)人員也能經(jīng)營的涼皮生意,被一位年薪20余萬元,出差只坐飛機的,世界500強外企的部門主管,當做創(chuàng)業(yè)道路上的“新歡”,這是不是也算得上一個精彩故事的開頭?
當然,也有比這更精彩的“故事”。比如“芙蓉姐姐”“鳳姐”,同樣曾引起過輿論的高度關注。所不同的是,二者都有點毫無顧忌,以另類吸引人們的視線,幾乎是在人們的口水里游向了“理想”的彼岸。而交大碩士放棄外企20萬年薪賣涼皮,雖然在吸睛的程度上不輸前者,但在人們的口碑中,卻是一個有志氣、有抱負的創(chuàng)業(yè)者。
也不是沒有人在這種籠統(tǒng)的評價里算一筆細賬,作為一名畢業(yè)剛三年的碩士研究生,進入世界500強的外企當上部門主管,有年薪20余萬元的收入,已經(jīng)是占據(jù)了很高的人生起跑線了,若想創(chuàng)業(yè),一般來說也不會選擇賣涼皮這個起點。所謂創(chuàng)業(yè),在現(xiàn)實語境下,不外乎兩種可能,一是迫于生活所需,又沒有現(xiàn)成的“飯碗”,于是干起了如賣涼皮這樣的小買賣;二是在原來還不錯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干一番大事業(yè)。而這位碩士研究生兩者都不是。
如果將此理解為先通過小買賣,獲取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桶金”,那么,年薪20余萬元的收入,還不算很豐厚的“原始積累”?信不信,若將此分給賣涼皮的小販,可能會造就三四個蠻滋潤的小家庭。那么,交大碩士放棄外企20萬年薪賣涼皮,看點可能就在因此弄出來的動靜上。所以,這個攤點也選擇在他母校對面的巷口,可謂這個“故事”的點睛之筆。
對此,有人贊同,有人不理解,也有人擔心這樣做會不會得不償失。其實,贊同或不理解,只是在用不同的價值觀衡量而已,而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不出意外,這位碩士研究生會成功的。因為,在筆者看來,這位交大碩士的涼皮里可能是有“餡”的。所謂的“餡”,就是碩士研究生通過賣涼皮給人們的驚訝,也許會帶來與“上頭條”差不多的轟動效應。而在一個“眼球經(jīng)濟”時代,企業(yè)為了推廣自己的產(chǎn)品,一擲千金打廣告,如果個人想干一番大事業(yè),舍棄20余萬元年薪,達到比投入上千萬的廣告可能更好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即便如此,也無可厚非,在某種意義上還應該是褒揚的。但是,這畢竟是需要勇氣的個人選擇,沒有太大的被復制的可能。因此,沒必要在“理想和抱負”或“勇敢創(chuàng)業(yè)”上大做文章。試想,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如果看到他們的師兄在校門口賣涼皮,受到的是激勵還是刺激?這并非貶低社會底層“討生活”的小買賣,但如果碩士研究生也不得不通過賣涼皮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絕對不是高等教育的成功范例。而這種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炒作的特例,也不是值得推廣和仿效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更不可能成為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的一道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