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李希貴:在連接中尋找教育的生產力
//agustinmoreno.com2015-10-27來源: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更多

  1993年,我在山東高密四中當校長的時候用過一個“疑難問題問答卡”,哪一個學生有問題就寫在卡的問題一欄,然后把它放在講桌上的一個盒子里,很多學生會翻出來看。這樣一張卡,把多方的學生連接起來了。

  連接的關鍵是什么?是供需。在傳統(tǒng)的教室、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連接中,老師始終是供,學生始終是需。但是,學生的潛能、學生本身的生產力是無限的寶藏。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和有需要的學生產生新的連接,課堂教學中的生產力就會爆發(fā)。

  十一學校取消了班主任,甚至從初三開始,不再為學生固定導師。因為一旦固定就固定了連接關系,我們希望讓學生能夠更加方便地去跟供方連接。有的老師特別適合教授學習方法,有的老師特別會心靈的按摩,有的老師特別在辯論、在社團的指導上有經驗,如果固定一個導師,這個學生就會有心理障礙,覺得事事都要找自己的導師,找別的導師不太好,導師也覺得我去輔導你的學生也不太好。這就成了生產力的障礙。而實際上,學生們很清楚哪個老師牛在什么地方。

  我們怎么去幫助學生打造方便他們連接的平臺呢?

  十一學校的史建筑老師在去年帶高三語文學科的時候,在若干個教室掛上了牌子,成了學生們的分診教室,如這個教室是思維表達的門診,那個教室是文言基礎的門診,等等,有某種需要的學生就到特定的教室來找老師,也包括找學生。當有同樣需求的學生走到同一間教室的時候,他們不單跟老師連接,互相之間也會慢慢建立起新的連接。

  十一學校的學生媒體與出版中心,是負責為全校學生提供媒體服務的平臺,它成了最受學生歡迎的一個地方。楊雄老師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造就了一種氛圍,使學生特別愿意去,在這里面孵化出一大批相互連接的學生自組織。

  還有一個311文統(tǒng)微信組織,因為他們的政治老師馮老師在教室長期放著點心,吸引了一批嘴饞的學生來這里上自習課,慢慢的,他們8位學生就建了一個微信圈,策劃了不少活動。

  這些是老師在為學生打造平臺。有時候不需要打造平臺,可以設計“概念”,然后在這個概念下就可以生長出學生的自組織和學生之間的連接。比如我們的“成長合伙人”的概念。

  新的技術出現,必然帶來角色的重新定位,甚至是跨界模糊。我們怎樣有效地利用連接,最大限度地在這樣一個時代擔當更多的角色?

  十一學校有一個學生,他進初一時就身懷絕技,開發(fā)了一些病毒軟件“攻擊”學校教學區(qū)的公共電腦,看到電腦癱瘓,電教老師修不了,他就特別有成就感。后來,學校把他“招安”了,為他配了最好的電腦,他開發(fā)出了一系列的作品。去年冬天,他被列入國家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yǎng)計劃,他來敲我的辦公室,請我給他的資格表簽字。我知道這個表不需要找我簽字,他是要“顯擺”一下他的成就。所以我就送給他一本書,叫《創(chuàng)新者的基因》,而且給他寫了一段話,我們就建立了一個初步的連接。但是,我還想繼續(xù)跟他拉長這個連接。幾天前,我發(fā)現他最新設計了一款藍牙音箱,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機會和他建立更長遠的連接,便和教導處商量:你們能不能拍賣,多少錢我都想買下這個東西來。我相信,通過我去參加競拍,不惜代價買下這個東西,我們會建立更長的連接,使我的教育這條線連得更長。

  在十一學校的藝術樓的走廊上,掛著很多學生的作品,只有參加藝術課的學生來到這里才能看到。怎樣讓這些作品發(fā)生更大的效力呢?我們就把它們送到作者的身邊,讓它和別的人,特別是和那些作者更密切的人建立連接。有的學生的作品就被掛到了數學老師潘國雙的辦公桌上方;有的學生的作品被掛到了電梯旁邊;有的學生的作品出現在教學區(qū)的公共區(qū)域。這些作品和作者身邊最親密的人建立了連接,而且連到了學生的內心,讓他產生成就感、產生新動力。

  連接會自然發(fā)展,但是更需要設計,因為我們是學校,是在做教育,而教育是需要設計的,這不僅僅表現在我們的學科備課上。

  過去的連接,更多靠學生之間的偶然性,有點隨意;過去的連接,更多是靠學生的情感,如他們來自同一個學校,他們的家長之間有聯絡,等等。這樣的連接很好,但是還應該有更多的學術性的設計,把他們吸引到一塊兒,讓他們建立連接、慢慢培養(yǎng)情感。因為,只有這樣的連接,未來他們才容易走到一條事業(yè)之路和學術大道上來,他們就有可能共同在一家公司、一個實驗室工作或者共同創(chuàng)業(yè)。

  有人說: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 。作為老師,今天的我們在學生中到底要起什么作用?這可以有很多個選擇。其中有一個選擇,就是我們要做一只蜘蛛,幫助學生們建立縱橫交錯的連接。

  我們正在研究怎么把更多的學生數據進行連接、整合,怎么把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體育健康、運動狀態(tài)、每天就餐吃什么飯菜、在學校便利店買了什么、他的過程評價和使用APP的情況等一系列數據進行連接。這個時候,我們對學生的分析、對學生的判斷就不再僅僅靠經驗。

  有一本書叫《每個人都在溝通,但很少人在連接》,說的是我們怎樣把溝通變成連接。有十幾個學生配了我辦公室的鑰匙,因為這把鑰匙使我連接起了很多親密的學生。我們正在開發(fā)校長辦公室藏書借書卡,看上去是學生找我借書,實際上內心是和他們建立連接。這種隨意的、不經意的連接,會使我更加了解學生,更加清楚他們的需求,從而調整學校的管理措施。

  但是,連接不能變成行政力量,必須軟硬適度。你去硬連接,把它當做一種學校行政行為,就會出問題。我們必須學會軟連接,把很多東西放在自助區(qū),讓學生們自選,效果會更好。教育來不得硬的,要潛移默化。連接僅靠技術會斷線,使它牢不可破的則是情感。

 。ㄗ髡呤潜本┦粚W校校長)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