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呂曉勛:搶占碎片化時間
//agustinmoreno.com2015-08-21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地鐵里、公交內,咖啡館、餐廳里……環(huán)顧你的周圍,低頭瀏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已成為不少人的習慣動作!罢l占用了用戶的碎片化時間,誰就更容易獲得成功。”方寸屏幕之上,是最新鮮的一手資訊、最生動的新聞表達,背后則布滿了媒體向融合進軍的改變與創(chuàng)新。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報紙還在,廣告沒了!本W友的調侃,道出了當下不少傳統(tǒng)媒體的生存現(xiàn)狀。是及時轉身求發(fā)展,還是按兵不動等扶持?一年來,以互聯(lián)網思維為出發(fā)點,傳統(tǒng)媒體主動擁抱新興媒體,積極推動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搭上了開往春天的列車。

  同樣的新聞原材料,單一、死板的表達方式,只會讓報道像落葉一般,靜靜地隨風飄逝;放下固有框架,調整報道姿態(tài),確立受眾意識,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這是許多媒體人在探索進程中的共同感受。涵養(yǎng)和培育更多忠誠用戶,需要多一些“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進”的主動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從全媒體新聞平臺的“中央廚房”,到新聞客戶端高度重視讀者互動、開發(fā)新聞跟蹤功能,種種融合實踐,對于如何精準把握讀者需求,均做出了有益探索。

  內容給支點,技術來撬動。從國際上看,英國廣播公司從網站成立之日起,運營主管人員就花大量精力,提高員工對互聯(lián)網在媒體地位方面的認識,不斷強調內容與技術的溝通;美國《紐約時報》以一支上百人的技術團隊,改變著一份報紙制作新聞的方式和流程,并且還在嘗試新的融合辦法。大數(shù)據(jù)挖掘、多感官體驗……新聞呈現(xiàn)形態(tài)更迭的背后,正是新聞報道理念與專業(yè)主義精神的與時俱進。“我們要看未來的讀者所在,我們得往讀者去的那個地方去。”以內容創(chuàng)新與技術創(chuàng)新為雙核驅動,傳統(tǒng)媒體必將在新的傳播變革中,展現(xiàn)出更強大的生命力與影響力。

  就媒體融合來說,其實我們和許多發(fā)達國家一樣,處于長身體的“青春期”,各自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都在不斷探索“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聞傳播規(guī)律。拉開差距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共生共榮。除了技術、產品、市場、傳播平臺等基本“伙食”條件的改善,如果能在體制創(chuàng)新、組織融合和流程再造等深層結構上提供更多治理“營養(yǎng)”,提振的或許是整個媒體隊伍的精氣神;由此而來的新聞產品,相信也會得到更多用戶的關注和喜愛。

  “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眹H輿論之爭,一定程度上是媒體傳播實力之爭;比拼話語權,重點看的是引導輿論的能力。不駐足觀望,不畏葸不前,盡快補齊短板,才能早日后來居上。這不僅是媒體贏得公信力的現(xiàn)實需要,亦是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必然選擇。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