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幾天我到云南參加了一項活動,會議最后一項,是小學生給嘉賓贈送心愿卡,每個嘉賓一份。
我正興奮地打量一位男生送的梨型心愿卡,忽然從后排沖過來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將一個粉紅色的心愿卡塞給我就扭身跑掉了。
上面寫著:“我希望我的爸媽永遠都不要吵架。”
看著那個小姑娘憂郁的眼神單薄的身影,我甚至生出了將她帶離她父母的沖動。
這讓我想到了剛剛結(jié)束的第七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林如萍談到的“互敬互愛的夫妻關(guān)系是家庭教育的磐石”。
回來的車上,我把心愿卡拿給3個媽媽看,她們都沉默了。三人的孩子有大學中學的,也有小學的。她們說,沒想到孩子們對父母吵架問題那么有共鳴,“不知我孩子在學校怎么說我們夫妻沖突的事呢”。
一個問題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多數(shù)父母忽視家庭不和給孩子造成的煩惱。
“你怎么看父母吵架?”在中小學課堂,我每次把這一問題拋出來,往往滿課堂的孩子都顯得特別活躍,都有話要說。一些中學生甚至尖銳批評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和相處模式,甚至有孩子很認可西方人對中國媽媽的評價:“丑陋母親”“瘋狂媽媽”。
一位30多歲的大學教師告訴我,上中學時,一次爸爸媽媽吵得非常兇,媽媽將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寫東西,然后摔門而去。她頓時有種不祥的預感。等到家里沒人,她翻遍了媽媽的抽屜柜子,終于找到了目標。將近20年后,這位大學老師連說了6遍:“我就知道是離婚協(xié)議書!”
她趴在桌上痛哭了一個下午。等父母下班回來,她還裝作一切都沒發(fā)生一樣。
最終,父母沒有離婚,也沒有再提過這事。
從外人角度來說,夫妻鬧離婚,有時是一場游戲一種相處模式,當不得真。但對這個已經(jīng)當媽媽的年輕老師來說,心里的疤仍沒有完全愈合,想起來就陣陣疼痛。
在孩子面前肆無忌憚地發(fā)泄,不選擇時間場合的爆發(fā),只能說明多數(shù)父母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首先,要考慮夫妻當著第三人的面吵架合適嗎?其次,孩子血管里流淌著兩個人的血,你非要讓他(她)明白你媽是最苦的你爸是最壞的,孩子心不疼嗎?第三,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就邁入社會了,你不怕孩子學會了這種當眾宣泄情緒的方式?第四,孩子在外面挨打了你覺得他沒這個承受能力,在家里看爸爸媽媽拍桌子瞪眼睛,他有這個接受能力嗎?
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父母過分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會不會冷,會不會感冒,是不是沒完成作業(yè),是不是喜歡這個老師或者同學,是不是不高興了……卻忽略了孩子怎么看待自己,如何與鄰里朋友相處,以及自己如何處理夫妻關(guān)系。這才與孩子真正關(guān)系重大。我們天天在呼喊給孩子安全感,卻忘了孩子真正的安全來自父母關(guān)系的穩(wěn)定。
就像林如萍教授所說,給孩子買3萬元的書,不如買5000元的書來自己看。孩子會很好奇,書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孩子想去探尋那個對父母誘惑巨大的世界,這也是言傳身教。
我們做得更多的是:對孩子說錢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寧靜,靈魂的高貴,可老公多給婆家點錢就大發(fā)雷霆,或者冷戰(zhàn)給人穿小鞋;告訴孩子拼爹拼媽不如拼自己,但每次一時興起就給孩子買最昂貴時髦的手機或說攢好了給他留學結(jié)婚的錢;對孩子說不要作弊要誠實,但跟同事交往經(jīng)常說假話,工作里摻水;告訴孩子不要看微信玩電子游戲,可自己每天抱著手機不放,玩起網(wǎng)絡(luò)游戲就不睡覺。甚至,對孩子說要與人為善,不要打人罵人,但夫妻一旦起了爭執(zhí),什么戳人脊梁骨、揭人短的話都脫口而出。
說教努力了一百分,一次錯誤的身教就把所有的言語打成了負數(shù),只會在兒女耳邊無數(shù)次地嘮叨,“你不成器我說了多少次,把爸媽的話當耳旁風”而不知反思。關(guān)鍵是,這些刺激孩子的“教育案例”層出不窮,自己卻完全無意識,也不做任何補救工作。
青春期兩代人的矛盾為什么那么大?就是孩子從童年積累的反感不滿,在自我意識獨立意識萌動后,來個總爆發(fā):你平時不管我想什么,回來就指手畫腳亂折騰,有什么資格教訓我?你自己被人整得抬不起頭,就會把自己那點想法強加在我身上?你對老人那么苛刻,為什么要求我什么都聽你的?……
相信很多家長會說,你的觀點我同意,但家是讓人放松的地方,夫妻出了問題就假裝和諧,然后像抽煙一樣找個廁所或抽油煙機,偷偷地進行?連在家都裝,活著累不累!
林如萍教授說得好,一輩子不吵架的夫妻不是好夫妻。有些情緒、怨言需要用吵架的方式發(fā)泄出來達到溝通的目的。分居、冷戰(zhàn)才更可怕。
所以面對夫妻矛盾,家長如何在有孩子的三角關(guān)系中,做到既不傷害孩子又處理了問題就是考驗雙方智慧的時候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包含了父母關(guān)系大穩(wěn)定中的小矛盾類型,或者感情破碎無法相處的類型,以及離婚家庭、重組家庭等等類型!梆B(yǎng)兒育女是父母最好的重新學習的機會,父母一致的教養(yǎng)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無論如何,一味地情緒發(fā)泄,甚至家庭暴力對孩子的精神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完全不可取。
起碼,在事后,我們可以做很多補救工作?梢愿嬖V孩子,爭論并不可怕,我們在辦公室為了工作的方向爭吵,在車里會為了走哪條路爭吵,在家里也會為了怎么教育你更有利于你的成長而爭吵。通過爭論,越辯越明,我們因此能統(tǒng)一認識,知道未來應該怎么辦。
做什么工作都可以辭職,只有當我們一朝為父母,就永遠無法脫離“親職”了。林如萍教授這樣解讀“共親職”的核心:
第一,爸爸媽媽在孩子身上都要投入心力,盡可能多地關(guān)注和陪伴孩子。
第二,要尊重他/她的判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為了共同的孩子,婚姻關(guān)系需每日經(jīng)營,夫妻間要有好的溝通。
也許,我們能把客戶琢磨得透透的,把領(lǐng)導伺候得舒舒服服的,把事業(yè)經(jīng)營得風生水起的,但“親職”這個職業(yè)呢?“共親職”是父母共同承擔的職業(yè)關(guān)系,我們做的怎么樣?有沒有像公司年終總結(jié)那樣認認真真煞有介事?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都是單身母親做成的教育偉業(yè)。我們有美好的家庭,為什么不能團結(jié)在一起,結(jié)成同盟,共同培育優(yōu)秀的孩子,給他(她)一個安全的大后方,一片寬大的起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