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楊絳在《我們仨》一書中,記載了一段胡喬木與錢鐘書夫婦交往的往事,稱胡喬木“只把他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他們看,而錢鐘書夫婦則依照自己“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的閱讀習(xí)慣,“待喬木同志是把他當(dāng)書讀”。
人與人之間應(yīng)該如何交往?無論是著眼于一本書的“最高境界”,還是展示“最好的一面”,其實講求的都是一種和諧美好之境。人無完人,有最好的“那一面”,也有缺點和不足的“那一面”;有金剛怒目的“那一面”,也有菩薩低眉的“那一面”。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展示閃光、溫情、美好的“那一面”,傳遞的就是正能量,綻放的就是真善美。
有一位聽眾問電臺主持人,“一個人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的時刻,為什么你總是保持自信和快樂的聲音?”主持人說,“一旦你走進演播室,你就必須忘卻心里的不愉快,好像什么事沒發(fā)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zhèn)鞑コ鋈ィ艜o他人帶來一天的開心快樂!”四川安岳“一笑讓商販乖乖聽話”的女城管,面對執(zhí)法對象時總是始終面帶微笑,“柔情執(zhí)法”成為消解市容管理緊張關(guān)系的利器,她因此被網(wǎng)民贊為“最美女城管”。
在一個人的“多棱鏡”上,你展示了什么,他人就看見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他人就觸摸到了什么。很多時候,這種展示會發(fā)生“漣漪效應(yīng)”,你開心,他人也會開心;你微笑,他人也會微笑;你友善,他人也會友善。進而,他也會把自己的“那一面”展示給其他人,把美好傳遞下去。因而,人與人之間,一個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誠的贊美、一個祝福的表達、一個優(yōu)雅的舉動,常常會瞬間釋放人性美善的光芒,掃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陰霾,提升共通圓融的血脈溫度。
一個人展示最好的“那一面”,其實也是本性的流露,是一種對美好價值的向往。這不是戴“面具”,也不是“裝”。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差的“那一面”,不過是人的情緒、理性、價值觀念等開了小差,讓自己變得低落、煩惱、不友好。在社會交往中,懂得把差的“那一面”進行掩藏與克制,以不傳染給他人,實質(zhì)上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也是對他人的尊重。這種自覺,就是一種與人為善的理性。擁有這樣的社會心態(tài),就不僅有個人生活的陽光,更會有社會生活的和諧。
曾經(jīng)擔(dān)任泰州市信訪局局長的張云泉,在看望一位上訪老戶時適逢老人正準備洗腳,張云泉重新打了一盆水,親自為老人洗起腳來。張云泉這一盆洗腳水,讓素有“天下第一煩、天下每一難”的信訪難題迎刃而解。實踐充分表明,無論是難題的破解,還是干群隔閡的打通,將最好的品質(zhì)展示出來,讓最好的情感表達出來,會擁有穿透人心的溫暖力量。相反,居高臨下、雷人雷語、飛揚跋扈,只會在干群之間樹起一堵墻。
對于一個人而言,保持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必會贏得人生。對于各級干部來說,展示最好的“那一面”,必會贏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