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首頁時政評論國際軍事社會財經企業(yè)工會維權就業(yè)論壇博客理論人物網視圖畫體育汽車文化書畫教育讀書娛樂旅游綠色城建社區(qū)打工

中工評論

人物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擊中了大眾

魯珊
2018-09-26 09:02:34  來源:長江日報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關他的輿論熱潮一直高漲。

  幾天前,他的同事、中國地大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處羅林波發(fā)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無名,死時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種時代奇缺的東西》,再度刷屏!\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聲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觀察。

  網絡爆紅不是刻意而為

  是人們自發(fā)分享和傳播

  這些天來,李德威事跡在網上廣泛傳播,許多機構媒體進行推送,每一條推送下面,跟帖評論都超過萬條。至今,在搜索引擎里輸入“李德威”三個關鍵字,得到的搜索結果為19萬多條。

  在大眾層面,李德威生前默默無聞。用同事羅林波的話說,“李教授只是一千多名地大教師和全國數十萬地質工作者中的普通的一員”。

  然而,正是這種“默默無聞”,人們雖然不認識李德威,卻會對他很眼熟。他就像我們身邊的老師、同事、熟人,像我們身邊常?吹降模瑧驯Ю硐,為事業(yè)而奮力的工作者。

  然而為何身故近半個月,卻在網絡爆紅呢?擊中人心的,大約是這樣一個細節(jié)——

  生命最后兩天,李德威在已經不能說話時,用筆寫下歪歪斜斜的十個字:開發(fā)固熱能,中國能崛起。連寫了兩遍。不久就撒手人寰。

  很難揣摩李德威在寫下這十個字時的心境。但在生命盡頭,念茲在茲的東西,必是他畢生的牽掛和追求。

  新媒體傳播,是分享式傳播。李德威在網絡上的“信息爆炸”,表明人們愿意把他的事跡以及從中感受到的心靈震撼,自發(fā)分享和傳遞給更多人。這種分享和傳遞,既是心靈共振、精神共鳴,也是價值的認同與播撒。

  不浮躁不流俗

  他活出了普通人的更高境界

  隨著媒體報道的展開,一個科學家的精神世界呈現于人們面前。

  它們一點兒也不高深,雖然板塊學說并沒有幾個普通人能懂,但這不妨礙人們讀懂他。

  比如熱情。李德威30多年來,每年都要在青藏高原考察四五個月,歷經艱險,可謂九死一生。聽上去很艱辛,然而,在李德威眼里,這些卻是幸福。李德威的遺言當中,要把一半骨灰撒向高原。

  正如常識告訴我們,如果熱愛一樣東西,你會看到她的魅力,而不是艱辛。對科學的熱愛,探問真理的熱情,讓李德威作為科學家,獲得了超越尋常的快樂與滿足。

  因為熱愛,他毫不在意論文和學術名聲,同樣因為熱愛,他年過半百,理想的光芒毫不減退。他雖然生前默默無聞,卻達到了職業(yè)的更高精神境界。能為摯愛事業(yè)付出一生的人,是幸福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人。

  再比如,勇氣?茖W理論創(chuàng)新從來不是坦途,李德威敢于挑戰(zhàn)科學定見、敢于挑戰(zhàn)權威,不僅意味著將成為眾矢之的,還可能與師長背道而馳。李德威的挑戰(zhàn)并不高調,但從不妥協(xié)。

  挑戰(zhàn)的勇氣,來自對真理的堅定。因為堅定,所以30年如一日去反復求證。因此,這種勇氣,就不是意氣用事,而是嚴謹的科學精神。

  “他是少有的為了單純的科學夢想而勇于探索的人!崩畹峦膶、構造專家楊巍然教授這樣評價他。

  李德威的職業(yè)境界,超出了科學共同體范圍,而對人們有普遍的啟示。

  家國情懷是擊中人心的巨大力量

  正如羅林波提出的,李德威身上有什么是時代之缺?

  如果有,那并不是一件新東西。熱情也好,勇氣也好,最終匯成一種擊中人心的力量,那就是深沉的家國情懷。這是一種超越個人的更高精神境界,正因為被更多人認同,所以有如此巨大共鳴。

  開發(fā)和利用新型清潔能源,是每個國家的戰(zhàn)略問題,也一直是科學家們的重要研究課題。有一種能源,它清潔環(huán)保,且儲量巨大,它就是李德威一直致力研究,直到臨終仍然所惦記的“固熱能”。

  他積極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積極為地熱基礎研究的產業(yè)化做工作,甚至他自己也申請了不少專利。就在他逝世前半年,他主持的項目在海南瓊北打出“中國東部第一井”,在地下深處獲得了高溫地熱,這是基礎研究向實際運用里程碑式的事件。

  此時再回頭來看他臨終前寫下的“開發(fā)固熱能,中國能崛起”,就會明白用生命寫成的情懷多么動人。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來有“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理想情懷。新中國70年征程中,從“百廢待興”到“新興強國”,上天入海,國家崛起,有多少科技工作者像李德威這樣,為國家富強嘔心瀝血、奉獻畢生?

  “思問題所急,想國家所需”,這是李德威的QQ簽名。去年去世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寫過“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些并非大話,李德威、黃大年們,都在終生踐行。

  他們并不是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他們的“小我”與“大我”水乳交融。家國情懷升華了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生命因此更幸福,更充實,更有意義。

  是這樣生命的崇高性和豐富性,打動了人們,是李德威這樣的生動的人生,打動了人們。在社會劇烈轉型的時期,如果說時代有缺,缺的正是這些不因浮躁風氣沉浮的生命重量。

 

編輯:張葦檸

漫畫評論

中工時評

  • 中工時評:“數一億粒米”現象并非個案

    小學階段的學生,歸根結底還是孩子,通過學校教育,孩子應該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基本的辨識能力和生活能力,最終具備能夠進行下一階段初中學習的學習能力

  • 中工時評:95后新員工緣何愛跳槽

    到今年秋天,第一批步入社會的95后大學生,工作正好滿一年。但是,與他們的前輩相比,90后的跳槽更加頻繁,短短一年時間里,許多人已經開始做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了。

  • 中工時評:中非合作:讓歷史告訴未來

    一邊是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一邊是擁有世界最多發(fā)展中國家的大洲。金秋九月雙方在北京的一次次“握手”,再次喚醒了兩塊大陸有關友情的溫暖回憶

  • 中工時評:重信務實成就中非友誼

     在9月3日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fā)表了題為《攜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fā)展》的主旨講話,指引打造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人物

  • 李德威生前身后巨大反差 是什么擊中了大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德威去世近半月,有關他的輿論熱潮一直高漲。幾天前,他的同事、中國地大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處羅林波發(fā)表署名文章《李德威教授生前無名,死時信息爆炸,只因身上有種時代奇缺的東西》,再度刷屏!\如斯言,李德威生前身后聲名的巨大反差,值得觀察。

  • 高鐵院士王夢恕走了

    王夢恕的人生成長與中國鐵路的建設和發(fā)展密不可分。他1956年考入唐山鐵道學院,1964年從該院橋隧系隧道工程專業(yè)畢業(yè)1965年,北京地鐵1號線開工建設,27歲的技術員王夢恕糾正了隧道內凈空確定未考慮施工誤差、貫通誤差的重大設計失誤。

  • 直面殘缺的人生

    朱鵬3歲戶外活動時不慎觸及高壓電線雙臂被截肢。出醫(yī)院第二個月,被父親狠心逼著每天用腳訓練寫字,并逐漸學會了用腳打理生活上的一切。讀者自會通過合理想象來填充朱鵬生活的細節(jié)。一個主要肢體殘缺的人要過上“正常”生活,必定要在其他方面非同尋常。

  • 高鐵“座霸”再現 罰則明晰才能根治

    19日上午,永州—深圳北G6078列車上,一位女乘客再現霸座行為。據了解,這名女乘客車票標注的座位是靠過道上個月高鐵“霸座男”曝光后,不少人或許都認為網絡曝光、輿論譴責加上后續(xù)的失信懲戒,會讓后來者引以為鑒。但不到一個月,女版“座霸”又再次出現,無疑大大超出了人們的常識預期。

一周看點

排行

新聞日歷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本站地圖 | 投稿郵箱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