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文體-正文
召喚我們的不止是詩與遠方
付勤
//agustinmoreno.com2016-03-22來源: 湖北日報
分享到:更多

  3月21日,世界詩歌日。這個始于1999年的紀念日,并不廣為人知。在平常的生活中,詩歌也曾一度沉寂,但從未遠離。

  不久前,有人在網(wǎng)上寫出自己很喜歡的兩句詩“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fēng)塵”,表示總想再續(xù),苦于才華不夠,求助網(wǎng)友幫忙。沒想到,這“一壺酒”,從早春二月一直刷屏刷到了陽春三月,網(wǎng)友們續(xù)寫了10余萬句,僅在新浪的閱讀量就超過2000萬次。其中佳句迭出、亮點頻現(xiàn),讓觀者大為感慨:“國人詩興未死!”

  豈止是未死。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心靈世界的燈塔與明珠。唐時的風(fēng)、宋時的雨,在每個人童年烙下深深的印記,即便封存久遠,只需一個小小出口,浩蕩的詩意就會奔涌而出。3月19日,曾榮獲第十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金爵獎最佳紀錄片的《我的詩篇》在重慶上映,黑暗的電影院里,人們借著手機或手電筒的光芒齊誦詩篇。這部以“眾籌”方式來播放的紀錄片已放映300多場,它所記錄的是一個特殊群體:“工人詩人”。叉車工、爆破工、制衣廠女工、礦工……他們的生活與“小資”“詩意”也許毫無關(guān)聯(lián),他們的詩句卻能直指人心,用詩歌歌頌勞動、吟詠愛情、抒發(fā)悲欣,在書寫生活的同時,也為所有心懷夢想、默默耕耘、孤單彷徨的人們吶喊與歌唱。

  詩就是時代的聲音。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所言:“詩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密表達方式。它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信仰著他們共同堅守的人類命運。”在日趨物質(zhì)化的世界,在碎片化、快捷化閱讀盛行的當(dāng)下,詩歌的聲音并沒有被邊緣化,反而漸漸又響亮起來。

  讀來自底層工人的詩歌,讀來自湖北鄉(xiāng)間農(nóng)婦余秀華的詩歌,這些詩篇之所以能被傳唱,就是因為其中有磅礴的生命力在。詩歌的力量這樣強大,無論是直面內(nèi)心,還是仰觀浩宇,每個靈魂在詩歌中都是平等的。無論是美好、傷痛或絕望,詩歌都能使其鮮活靈動起來,它不僅是人類靈魂的寄托,更是觸摸生活本真的一種人類姿勢。

  一個時代最優(yōu)秀的作品,無不來自汗滴,來自血脈,來自泥土。在這個浪潮奔涌的大時代里,古老的詩歌再度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它能把傳統(tǒng)之美、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與當(dāng)代價值觀有機地融為一體,它能以思想的自由表達來見證我們每個人正在經(jīng)歷的生活與這個時代,它能跨越時間、空間、地域、語言,讓更多的人看到,越來越多元化的世界里,那些最質(zhì)樸的、最真摯的情感訴求,從未有過改變。

  “詩歌升華了我們共同的人性,使人類更加強大、團結(jié),也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币苍S呼喚“詩歌的春天又來了”還為時尚早,但正如歌中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