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高校社團招新后為啥遭遇退社潮
黃帥 
//agustinmoreno.com2016-10-25來源: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更多

  既然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選擇退社,這個現(xiàn)象的背后顯然就不是個別社團的問題,而是集體的共同傾向。

  每年開學季是學生社團集中招新的黃金時期,一些高校將之稱為“百團大戰(zhàn)”。然而,“百團大戰(zhàn)”的熱鬧背后,一些社團接連出現(xiàn)活動無人問津、會員流失的尷尬局面!巴松绯薄弊屧小暗诙笱浪泵雷u的學生社團,在高校里愈發(fā)顯得底氣不足。(《中國青年報》10月24日)

  納新后遭遇大量社員流失,對一個社團的確是糟糕的消息。調(diào)查顯示,98.24%大學生表示在大一開學季曾加入過社團,其中61.14%已經(jīng)退出社團。既然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退社,顯然就不是個別社團的問題,而是集體的共同傾向。究其原因,還得從大學生加入社團的原因說起。

  其一,是興趣型。不同于中學時高考壓力下的約束,大學新生面對上百個社團的宣講,其潛在興趣更容易被激發(fā),進而能彰顯各自的個性。最容易吸引新生的是興趣主導的社團,比如書法社、文學社、象棋社、輪滑社等文藝、體育類社團。一般來說,這類社團的社員關(guān)系更密切一些,即使離開了社團,因為共同興趣,社員之間也能保持聯(lián)系。

  其二,是功利型,這恰恰是不少觀察者所忽略的因素。大學像是一個“微型社會”,是現(xiàn)實世界的投射和預演。既然如此,大學生加入社團,就難免有功利心。大學生的社團活動有許多現(xiàn)實利益。比如,很多學校把參與社團活動當成社會實踐與校園實踐的一項,社團成果寫入個人履歷,對讀研或求職都大有裨益。

  我在讀大學時,學校評定獎學金和保研測評不僅要看學習成績,還要計算“德育學分”,其中大部分都要靠社團活動。活動、成果的等級不同,所獲分數(shù)也不同。比如,出席一次社團講座加0.1分,組織一次活動加1分,擔任社團部長加2分,擔任副社長加3.5分,擔任社長加4分,如果是校級大社團,相應加分還會翻番。不少學生從入校之初便開始計算自己的得分、排名,拿到了想要的東西,自然也就不在社團“浪費時間”了。這套量化評測標準或有利于管理、激勵學生,但卻是誤人子弟的壞制度。

  還有不少學生加入社團是盲目的。他們并不明確自己的興趣,也不清楚入社能有什么現(xiàn)實“好處”,可能看到身邊人陸續(xù)加入各類社團,自己也就稀里糊涂地報名了。盲目加入社團后,也難以清晰定位自己在社團活動中的位置,或許某日突然心灰意懶,不再參加社團活動,時間一久就自動退社了。對于這種心理,我不認為有什么不妥,畢竟,多數(shù)新生還在摸索新生活,多嘗試,嘗試后退出,這也無可厚非。

  基于這三種心理,學生入社后不久退出,也有各自的“道理”。興趣主導者或因為社團活動不吸引人、創(chuàng)新不足而退社;功利主導者拿到“分數(shù)”就退社,正符合其本來目的;盲目型的學生可能因為忙碌,或也沒什么具體理由便會退社。這絕不是大學校園的“怪現(xiàn)狀”,要結(jié)合具體情況加以理解。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