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成都的李女士向記者展示了一份讓她頭疼的幼兒園作業(yè):“各位親,請在國慶放假期間,為幼兒準備不同膚色的小朋友、中國有名的建筑、世界有名的建筑以及國旗國徽圖片,并豐富幼兒的相關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做成簡報!薄昂喼本褪呛甏竺}。”李女士告訴記者,這種作業(yè)一看就是“考父母”,在幼兒園并不少見。孩子的事不可能不做,而且還不能太過敷衍地做,最終,她找到自己在廣告公司做美編的朋友協(xié)助她完成作業(yè)。對此,不少幼兒園孩子的爹媽吐槽“求放過”,父母們說,這還是較“常規(guī)”的題目,還有令家長們“崩潰”的題目,比如會木工、做泡菜、做電視。
很多人對幼兒園布置這樣的題目感到不解,這不明明是布置給孩子父母的嗎?難道老師們連這點常識都沒有——四五歲的孩子,怎么能完成這么大難度的題目?其實,不是老師不懂,而是很多人沒看懂,老師布置這些題目,并非想真正鍛煉學生,而是想借此展示“教學成果”,試想,在老師的引導下,四五歲的孩子會交上完成得那么漂亮的手工作品,能用廢料做出一個電視機,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教育創(chuàng)新”。故而,這背后的教育評價導向,很值得反思。
近年來,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弄虛作假,媒體早有報道,但是,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之風還是屢禁不止。比如,有的幼兒園公開課,老師教學生學唱歌,課堂上有專家來觀摩教學活動,一首歌老師一教,孩子們很快就會唱。專家們問孩子,這是第一次學嗎?孩子們認真回答,這是剛學的。于是專家對老師的教學給予高度評價:有辦法、有效果。但真實情況是什么呢?老師已經在學校教過孩子們多次了,還要求家長回家也教,并告訴孩子,某天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來看你們學唱歌,一定要說是第一次學,這樣你們會得一朵小紅花。
學校的行為當然要批評,因為這是對孩子的反教育,教孩子說謊,而觀摩的專家就更應該追問,難道連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都不明白嗎?你自己去學唱一首新歌,會那么快學會嗎?這種觀摩評比,只是演戲。這是目前教育評價的弊端,行政評價與功利勾連,并沒有堅守教育規(guī)則。
同樣,現在幼兒園禁止小學化,各幼兒園通過設計一些活動、游戲來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這當然很好,但是,不能通過把作業(yè)布置給家長的方式,來營造出所謂的教育效果來。幼兒園之所以樂于這么做,是因為考核、評價的專家也裝著看到的“作品”都是孩子自己做的。改革這樣的評價模式、推行專業(yè)評價勢在必行。
這樣的教育活動,不但增加孩子父母的負擔,更嚴重的問題是,會培養(yǎng)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意識,比如,依賴父母完成作業(yè)——老師會對作業(yè)進行評比,有的作業(yè)完成得好,孩子們知道是他父母完成的,因此,會要求自己的父母做得更好,還會對父母進行攀比——覺得別人的父母更能干。
幼兒園的教學要創(chuàng)新,對學生布置手工作業(yè),也是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不能隨心所欲,而應該有科學的論證,老師在布置作業(yè)時,要多思考這樣的作業(yè)學生能否獨立完成;需要家長配合,要考慮家長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經濟條件;完成這樣的作業(yè),可以培養(yǎng)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對教師們布置的作業(yè),教師們可以進行同行評價,分析作業(yè)的優(yōu)點、不足,以便在進一步教學中完善。
培養(yǎng)孩子,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但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不同分工的,學校教育的重點是知識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不能讓家長成為孩子家庭作業(yè)的監(jiān)督員、批改員,更不能成為代做員。否則,家庭教育就成了學校教育的附庸,孩子很難得到全面的、完整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