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曹 林:警惕碎片化閱讀和快餐化評論
//agustinmoreno.com2015-09-09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更多

  最近輔導幾個學生寫評論,他們在思維上暴露出的問題很有共性,值得說一說。

  有個學生想寫最近輿論熱議的“中國游客唱國歌大鬧曼谷機場”事件,他總想把兩邊的責任掰扯清楚,理由“要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我建議他從“各打幾板子”的思維里跳出來,因為很多話題都不適合用“誰先錯誰后錯”的思維兩邊歸咎,否則很容易推理出“后錯”的正義性,進而推導出以暴制暴的正當性。我還跟他說,我們常說的“客觀公正”不是厘清責任各罵幾句,而是要有基本的是非和原則。

  有個學生想評“17歲少年出走留絕筆信:下輩子不做窮人家孩子”。他說看到新聞標題就感到心酸,想分析貧困帶來的心理壓抑,從而批判當今社會的貧富差距。我建議他不要被煽情的標題牽著鼻子走,因為讀了新聞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家并不窮,只是父母在花錢上對他管得比較嚴。評論要基于事實,不要先入為主地帶著一種自以為正義的“批判體制”的視角,要防范輕易進入一種悲情邏輯和悲憤陷阱。

  評論需要傳遞理性,而不是自以為正義地跟著“病態(tài)思維”走。以前還有過這樣的新聞——精神病人制造血案,聲稱是因為受到不公對待而報復社會,一些媒體由此一窩蜂地批判社會和體制。其實,有時候評論被“病態(tài)思維”左右,也是一種輿論病。

  在我看來,這兩個學生評判時事時所暴露的思維問題,代表了很多年輕人看待社會的方式。他們每天從網(wǎng)上接觸到很多信息,有很多想法卻缺乏理性思維,于是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自以為正義的邏輯裹挾;他們在很多問題上有起碼的同情心,充滿了正義感,有基本的專業(yè)知識,卻缺少透過表象看本質(zhì)的思辨能力。

  我在與一些年輕人交流時發(fā)現(xiàn),有不少人在談論時事時,都喜歡將“為弱者說話”“堅守良知”“道德”“權(quán)利”“自由”等大詞掛在嘴邊。他們迷戀談論一些抽象概念,沉浸于宏大敘事而不善于就事論事地分析,不習慣從實際問題和實踐經(jīng)驗談起。這些人說起大道理時能高談闊論,但在對具體問題和新聞事實進行分析時,卻經(jīng)常發(fā)生判斷偏差——要么生搬硬套地用抽象的觀念去套事實,要么不顧具體事實而空談大道理,要么用簡單的中西對比去分析,難免會出現(xiàn)過度闡釋的情況。

  于是,我們?吹竭@樣的輿論景象:“全面看問題”變成了面面俱到卻沒有重點,“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變成了沒有是非立場的庸俗辯證法,“在高大堅硬的墻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一邊”變成了沒有原則地認為弱者代表正義……

  楊絳先生批評當下很多年輕人“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實在是擊中要害。如今不少人接受的多是從網(wǎng)絡上得到的碎片化知識,或是從快餐化閱讀中獲得一知半解的理論,他們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架構(gòu),掌握的大多是一些名詞泡沫和學術(shù)概念。所以,當他們用這些還沒有深入理解的知識來分析問題時,難免會發(fā)生偏差。

  當然,我寫下這些,并不都是批評別人,也是自我反思的一個過程,提醒自己時刻警惕碎片化閱讀和快餐式評論,防止不自覺地就進入那些陷阱而不能自拔。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