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8月2日,有媒體記者在深圳圖書館內(nèi)見到,透過玻璃幕墻被太陽暴曬的一側(cè),有不少人都在打傘看書。坐在那些位置的讀者說:“太陽曬進來很熱的,我們都要撐著傘讀書。”(8月3日新華網(wǎng))。
也算是“景”以稀為貴,這組圖書館內(nèi)“撐傘讀書”的新聞照片傳至網(wǎng)上,迅速引得轉(zhuǎn)載多多、熱議紛紛。而其實,同樣的“新聞”,早在去年這個時候,就被一些媒體報道過。當時,圖書館管理人員曾表示,打傘現(xiàn)象僅限于東邊部分座位,且只在上午出現(xiàn);圖書館也考慮過多種遮陽方法,如拉簾子等,但因玻璃幕墻是三維的,故而頗難遮掩。
的確,圖書館內(nèi)出現(xiàn)“撐傘讀書”的奇景,可能緣于設計師認為在陽光下看書是件十分愜意的事,卻沒有考慮到深圳夏天太陽的毒辣。事實上,今年年初,在武漢舉行的建筑高峰論壇上,全國建筑設計大師、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孟建民就直指當今建筑之弊:全國建筑普遍存在“亞健康”,設計上缺乏全方位的人文關(guān)懷。比如,深圳市圖書館文化中心,以及由他本人參與設計的合肥市圖書館,都顯過于熱衷流線型外觀和玻璃幕墻的設計,卻沒有很好地考慮到中庭的溫室效應等缺憾。
“撐傘讀書”固然揭示了“暴曬之熱”,而我又覺得,就相關(guān)媒體而言,對此閱讀環(huán)境的不足之處,無妨意有所指地給予觸及,但卻不必抱著過于獵奇的心態(tài),一再刻意聚焦,或是過多放大它的局部缺陷。畢竟,不僅僅是建筑設計,現(xiàn)實社會中的諸多方面,往往是有得有失、利弊相隨;即使如炎炎夏日深圳圖書館內(nèi)的“撐傘讀書”,也只現(xiàn)于每天特定時段內(nèi)的特定區(qū)域。而除此之外,從中難道我們不能看出其他更有意義的“熱”來么?
不可否認的是,讀書已成為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文化習慣。早在1997年,時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長的王京生發(fā)表了《從百家爭鳴到深圳學派》一文,并首次公開提出建設“深圳學派”的思想。這些年來,深圳通過大力推進文化設施和陣地建設,不斷夯實公眾閱讀興趣等文化軟實力的基礎(chǔ),可謂已是聲名鵲起、成績斐然。就這角度來看,圖書館內(nèi)的“撐傘讀書”,雖說確顯白璧微瑕,但又何嘗不是折射了公眾推崇文化、鐘愛閱讀的普遍亮點和熱點呢?
“撐傘讀書”還應看到什么“熱”?由此及彼,或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現(xiàn)今深圳讀書文化的形式多樣與扎根深入。檢索媒體報道,這樣的消息屢有所見:從今年4月23日起,深圳已加入統(tǒng)一服務的227家公共圖書館及分布在全市的220臺城市街區(qū)自助圖書館聯(lián)動,共同推出便民新舉措,對借閱規(guī)則進行全城“增量增時”,一次借10本讓讀者享受豐富的閱讀體驗;近年來,每到春節(jié)期間,深圳圖書館都照常開館服務讀者,還通過拓展閱讀空間、豐富服務等形式邀請市民過一個書香喜樂年。據(jù)統(tǒng)計,僅在今年春節(jié)假期,深圳圖書館就共接待到館讀者4.42萬人次。
“撐傘讀書”別只見“暴曬之熱”。依我之見,“撐傘讀書”的真正內(nèi)核還在“讀書”兩字。至于何以“撐傘”?這一方面當然意味著,圖書館需要為部分讀者解決夏日里的遮陽問題;但若換個角度來思考,要是一個城市的公眾閱讀興趣本就寥寥,別說“撐傘”之景了,估計連“讀書”之人也是三三兩兩、不成氣候矣。
劉少華:圖書館冷清其實不止是投入的問題 2010-11-03 |
鄒雅筠:圖書館能成為旅游景點嗎? 2011-08-19 |
徐 娟:白領(lǐng)為何不愛去圖書館? 2011-10-28 |
丁永勛:需要更多的“無門圖書館” 2012-02-03 |
何 威:大學圖書館對公眾開放需謹慎 2012-03-23 |
丁永勛:高校圖書館應在開放中學習開放 2012-04-06 |
高談闊論:期待更多的“身邊的圖書館” 2012-10-22 |
拒絕“熊孩子” 2013-08-13 |
科教時評:圖書館真的“少兒不宜”嗎? 2013-08-16 |
圖書館真的“少兒不宜”嗎? 2013-0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