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漫畫 徐鵬飛
由于我們的教育理念與課程結構中“重知輕能”,一味將文學當作知識,如今的文學系畢業(yè)生多只是學到了一點“關于文學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沒有或者很少有寫作的興趣,更遑論能力
最近一兩年,因為不少高校開始招收文學創(chuàng)作或創(chuàng)意寫作方向的研究生,這讓局中人一直面對著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作家是能培養(yǎng)的嗎?去年秋天,我所在的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因為給首屆創(chuàng)作方向的碩士研究生聘請了校外的作家導師,還引起了媒體的關注與熱議,一時質(zhì)疑聲不絕于耳。
作家是能培養(yǎng)的嗎?這個問題看似很尖銳,但又很簡單。假如我們以此為邏輯,一樣可以發(fā)問:科學家、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藝術家……一切領域中的杰出人才是可以培養(yǎng)的嗎?同樣沒有人可以理直氣壯地做出回答。因為沒有哪個領域的優(yōu)秀人物是被教育機構按照預期的、訂制的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中文系的學生有千千萬,最終成為作家的只有那么幾個。同理,理農(nóng)工商醫(yī)各科的學生也有千千萬,成為技術員、工程師、醫(yī)生、教師、會計師不難,但最終成為科學家、發(fā)明家或者是其他杰出人才的,也總是有限。甚至好的記者和秘書,也常常不一定是新聞系和文秘專業(yè)出身。這些現(xiàn)象幾乎都可以回答上述疑問。
很顯然,作家是無法訂制培養(yǎng)的,誰也不敢說,招收了幾名創(chuàng)作方向的研究生就一定能夠?qū)⑵渑囵B(yǎng)成未來的莫言、余華、蘇童。但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假如沒有大學學習的經(jīng)歷,蘇童能否成為一名杰出的作家?假如余華一直在做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的牙醫(yī),假如莫言當初沒有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在北師大與魯迅文學院合辦的研究生班學習,誰敢保證他們一定會成為上世紀80年代文學變革的先鋒?所以,沒有哪個大學可以言之鑿鑿地說,他們培養(yǎng)了多少作家,但同樣也沒有哪個人可以斷言,這些作家的成長與他們接受的教育無關。
當然,有人也可以舉出諸如殘雪、王安憶、鐵凝這樣從沒上過大學的作家,但她們閱讀和學習的經(jīng)歷,其實一點也不比上過大學的作家差。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大學里的教授和知識分子還在猶疑是否可以研究薩特、弗洛伊德的時候,殘雪已經(jīng)在如饑似渴地閱讀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學的著作了;對于王安憶和鐵凝來說,除了她們自己的閱讀與接受,還有家學的傳承,她們有另外的受教育的特殊條件與優(yōu)勢。而且,這種特殊情況可以說僅限于上世紀80年代。在高等教育如此普及的今天,作家的成長,離開其高校的學習經(jīng)歷,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作家是不能訂制培養(yǎng)的,任何社會也不可能需要并產(chǎn)生太多的文學寫作者,那么高校紛紛開創(chuàng)作課、招收創(chuàng)作方向的研究生又意義何在?回答此類問題亦不難,開設創(chuàng)作課,招收少量的創(chuàng)作方向的學生,可能只是一種矯正既往教育中“結構性缺陷”的方法。我認為,既往的中文學科教育中有一個結構性的弊端,便是“完全的知識化”——將文學教育完全當做一種與寫無關的知識活動。所以才有了一個幾乎理直氣壯和冠冕堂皇的說法:我們是研究學問而不是培養(yǎng)作家的。學生入學伊始便被老師告知,老老實實在這學習知識,別指望成為什么作家。這樣的觀點很多年來已不只是“潛規(guī)則”,而且已成為斷然正確的“真理”。所以很多作家在敘述其成長經(jīng)歷時,都說自己在大學時代是“偷偷摸摸地寫”。
說到底,文學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通過課程的訓練,流程式地培養(yǎng)寫作者,而是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不只學習文學知識,同時也錘煉文學技能,成為“可以寫作”的人。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雖有很多弊病,但受教育者卻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文化人格,成為有教養(yǎng)和修為的人,同時也是能夠拿筆寫作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能夠?qū)懺姙槲。而反觀如今的文學教育,畢業(yè)生多只是學到了一點“關于文學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沒有或者很少有寫作的興趣,更遑論能力。原因何在?在于我們教育理念與課程結構中“重知輕能”、一味將文學當作知識的弊端。
從這個意義上說,開設文學創(chuàng)作課與其說是為了培養(yǎng)作家,倒不如說是為了給中文系補上缺少的一課。學生能不能成為作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學生提供訓練寫作能力的機會和合法性。我們是培養(yǎng)只知道一些文學知識的人,還是培養(yǎng)懂得什么是文學而且可以拿筆寫出好文章的人,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基于此,我認為,“我們不培養(yǎng)作家”的說法、老師對文學寫作教育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可以休矣,完全將文學教育當做知識教育的觀念可以改一改了。回想“五四”一代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的推動者,哪一個不既是學富五車的學者,同時又是各具風格的文章家?我并不反對知識教育,甚至還主張更嚴格和更有理論高度的知識教育,但我們也必須承認,文學不只是知識,同時也是一種能力,寫作對于一個文學系的學生而言是一種必要的素質(zhì)。至于能不能從中出現(xiàn)一兩個作家,那倒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了。
光明日報:不要忽視科幻小說的科普功能 2009-03-16 |
光明日報:不要忽視科幻小說的科普功能 2009-03-16 |
徐賁:不要把說理當成了詭辯 2010-04-21 |
朱希祥:不應矮化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 2010-12-08 |
劉巽達:作家能否“大學造” 2014-11-05 |
高談闊論:不必急于唱衰“作家班” 2014-11-17 |
高談闊論:不必急于唱衰“作家班” 2014-11-17 |
紅網(wǎng):標準答案的背后是教育思維模式的千篇... 2010-02-08 |
中國青年報:吳曉波的商業(yè)之累 2010-02-11 |
高談闊論:作家的“童子功”與秦文君收徒 2009-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