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夢想。全球航天員一年相聚一次,分享經驗,前瞻未來,表明了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逐漸回歸理性,合作成為共識
每年,全球的航天員都會相聚一次。近期,來自18個國家的91名航天員第一次聚首北京,代表全世界400多名穿越過大氣層的地球人,回顧載人航天歷史,前瞻未來的星際計劃。
身著花色短袖襯衫、不顯老態(tài)的首位太空出艙宇航員列昂諾夫,花白胡子、多次在影視中客串扮演自己的登月先驅奧爾德林,以及年輕的航天員劉洋、王亞平……近距離接觸這些有故事的太空探索者,對航天迷來說不啻一個盛大的派對。
如果是有心的旁觀者,你在聆聽航天員們心聲、感受太空探險奇妙的同時,也能領悟到他們對“合作”的殷切期望。合作交流,這是航天探索先驅們在幾百公里高度俯視地球時,感受到地球是人類家園時的共同心語,也是實現(xiàn)人類在太空走得更遠的夢想之舟。
科學技術發(fā)展和科學探索的需要,以及一段時間的大國太空爭霸競賽,人類的太空探索能力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冷戰(zhàn)時期的美國和蘇聯(lián),為了掌握太空制高點,冒著極大的風險進行了各種太空載人技術試驗。蘇聯(lián)把宇航員加加林首次送入太空,美國的阿姆斯特朗隨后第一個登上了月球。冷戰(zhàn)結束后,人類航天探索活動逐漸回歸理性,各個國家或獨立或合作,建立本國的航天技術體系;中國也通過自身的努力,躋身世界航天大國行列。在這個過程中,航天強國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合作逐漸成為共識。如今,美國航天飛機退役后,該國的宇航員需要搭乘繼承蘇聯(lián)航天衣缽的俄羅斯聯(lián)盟號飛船,才能到國際空間站——這在冷戰(zhàn)時期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為什么要合作?航天員自己組織的太空探索協(xié)會本身就給出了答案:它創(chuàng)辦于1985年的冷戰(zhàn)年代,創(chuàng)立的目標和夢想,就是“探索太空并將技術成果應用于同一個地球,最終反哺人類!碧仗剿髡邆円舶炎约旱捏w驗和認識帶回地球,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去年小行星撞擊俄羅斯事件發(fā)生時,列昂諾夫就曾提議,“希望有太空經驗的國家一起來探討和應對”“我們應該聯(lián)合起來,保護我們的地球,拓展我們的夢想!
從太空俯瞰藍色星球時,人們內心確實容易激起相似的漣漪。第一個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我的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已廣為人知,沙特阿拉伯宇航員蘇丹·薩勒曼的感悟同樣精彩:“在我飛行第一天,我關注我的國家,第三天開始關注大陸,到了第五天我的眼里只有一個地球!
如今,大部分國家和資深的宇航員都已經意識到了這種合作的重要意義。奧爾德林認為,如果再去月球或者火星,不應該是發(fā)射一個巨型的載人飛船,而應該是多個來自各國的飛船,包括神舟號、聯(lián)盟號或是其他飛船,各國飛船之間的接口應該有統(tǒng)一的標準。楊利偉說,中國未來的空間站,不僅設計了合作的實驗平臺,還預留了別的飛船停泊的接口。列昂諾夫將在明年迎來太空出艙的50周年紀念日,作為人類探索火星的支持者,他希望盡快開展各國航天員的選拔,重要任務是學習共同的語言。
反正,去火星,我們都是地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