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易承志:教育信息公開須與百姓訴求對接
//agustinmoreno.com2014-05-26來源: 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進一步拓展教育決策和信息公開的社會參與度,增強社會的信任。

    最近,媒體報道的幾起與教育有關的新聞事件引起了社會公眾廣泛關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高考英語科目的改革。前段時間,有報道稱“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表示2017年起英語退出統(tǒng)一高考”,引發(fā)媒體大量轉(zhuǎn)載。之后,顧明遠表示該報道屬于“誤讀”,教育部也對該傳聞進行了澄清——目前,高考改革方案仍在研究制定完善中。幾乎與此同時,南方都市報報道,“六一”兒童節(jié)前夕,來自廣東、山西等5省的6位媽媽,向全國32省、市的教育廳、公安廳遞交了60多份申請書,要求公開各省市過去5年內(nèi)發(fā)生的校園性侵案數(shù)量以及各案例處理結果。此外,廣州涉外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一位教師向全國31個省級衛(wèi)計委和教育廳(教育委員會)寄出了62份申請書,要求公開教育與計生掛鉤的文件及其制定的法律依據(jù)。

    上述三起事件看起來是孤立的個案,仔細分析,則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一方面都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公眾對教育信息公開的迫切要求,而另一方面,當前的政務信息公開確實存在一些“軟肋”。

    應該說,近年來,教育部門在信息公開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今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發(fā)布了《法治藍皮書:中國法治發(fā)展報告(2014)》,其中的《政府透明度指數(shù)報告》顯示,2013年在政府信息公開方面,55個國務院部門中,教育部、安監(jiān)總局、發(fā)改委名列前3名。那么,為什么社會公眾仍然期待教育信息公開程度不斷提高呢?很顯然,教育信息公開牽涉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引發(fā)社會公眾的關注并產(chǎn)生重大的社會影響,社會公眾也往往會根據(jù)自身的體會和感受來評判教育信息公開的效果。

    教育信息公開如何才能讓公眾更滿意?在筆者看來,首先應當規(guī)范教育信息公開渠道。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除了政府公報、文件、電視、報紙、廣播等教育信息發(fā)布的傳統(tǒng)渠道,手機、微博、微信等新的發(fā)布渠道也發(fā)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方便了社會公眾對教育信息的獲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信息公開的渠道可以是多形式的,但這些渠道必須是正式的、權威的。也就是說,如果是應當公開的信息,就應當以正式的權威渠道公開,并且限制相關信息通過非正式途徑泄露,以免引發(fā)社會公眾的猜測和誤判。

    其次,有必要拓展教育決策及教育信息公開的社會參與度。當前,各級教育部門在信息公開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可仍有少數(shù)人心存疑慮。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教育事項重大決策過程中社會的參與度不夠,對相關決策和信息不了解,因而寧愿相信一些“小道消息”或者個人判斷。為此,應進一步拓展教育決策和信息公開的社會參與度,對與社會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教育決策事項,在決策前應當以公示或聽證的方式,廣泛征求社會公眾意見并以適當方式反饋,增強社會的信任。

    最后,還應加強教育信息公開問責!坝袡啾赜胸煛,沒有嚴格的問責,一些地方政府或教育部門就不會有壓力按規(guī)定公開教育信息,尤其是像上述報道中提到的性侵案等可能被當?shù)乩嬷黧w視為“負能量”的信息。而要加強教育信息公開問責,首先應明確有關部門及相關負責人在信息公開中的權責分工,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科學設計問責程序,然后嚴格依法依規(guī)進行問責。

    對于教育信息公開來講,要真正取得長遠的效果,制度建設是根本的保障。因此,上述幾個方面的措施,也必須立足于制度層面著力加以推進,以獲得突破的關鍵、立足的根基和持續(xù)的動力。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