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圍繞亞投行,過去一段時間上演了一出中國“搭臺”、美國“拆臺”的戲碼。到頭來,“臺子”照常搭起來,前來“捧場”的還不少。到3月31日截止日,提出申請以意向創(chuàng)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亞投行的國家總數(shù)已近50個,其中包括美國的許多盟國。
本來想孤立中國,反而自我孤立。美國《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以外交“挫敗”、“失策”等詞匯來形容美國的處境。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前財長薩默斯、前商務部長古鐵雷斯等民主、共和兩黨的前政要近日紛紛表態(tài),都認為美國政府在亞投行問題上“搞砸了”。
美國何以走到這步境地?
首先,世界變了,時代不同了。冷戰(zhàn)結束后,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征日趨明顯。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及其人民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么?這個時代面臨的最迫切任務是什么?可以說,追求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潮流,世界大義。在爭取和平與發(fā)展的進程中,一批發(fā)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他們需要的是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贏得更加和平的環(huán)境,也希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他們這么做,不是要挑戰(zhàn)美國,只是希望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把亞投行放到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來審視,就會對中國推動設立亞投行有更客觀、務實的看法和態(tài)度。如果無視這樣的世界大勢,依然用冷戰(zhàn)思維的慣性來看待這個世界,政策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
其次,亞洲變了,需求不同了。大多數(shù)亞洲國家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的狀態(tài),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fā)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在扶貧方面確實為亞洲地區(qū)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亞洲在發(fā)展的道路上需要上新臺階。除了脫貧之外,亞洲國家更需要獲取新的發(fā)展動力,構建更堅實的發(fā)展基礎。中國的經驗之談是“要致富,先修路”。大家都知道亞洲是最具活力、發(fā)展最快的地區(qū),潛力巨大,但如何進一步發(fā)揮潛力?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最佳切入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大,現(xiàn)有國際金融體系難以滿足這樣的巨大需求。對在基礎設施方面嗷嗷待哺的亞洲國家,能對他們說“不”嗎?這在方面,亞投行可以是雪中送炭,也可以是錦上添花。
第三,中國變了,影響不同了。中國一直是一個大國,不同階段影響不同。曾經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中國對外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單向性比較強,經濟輻射能力較弱,對一些發(fā)展中國家主要是提供援助,對一些發(fā)達國家主要是引進外資、技術并出口。如今的中國已成為10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F(xiàn)在中國有能力對外提供資金、技術、人才、商品、經驗,幫助更多國家更快、更好地發(fā)展起來。許多國家也都愿意搭上中國發(fā)展的快車。中國認真研究大國興衰的歷史,自覺地選擇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決心不走歷史上大國崛起的老路,而是把合作共贏作為外交戰(zhàn)略的核心內涵。亞投行倡議體現(xiàn)了中國的合作共贏理念。對這樣一個通情達理的大國,需要孤立嗎?能孤立得了嗎?
美國之所以跟亞投行過不去,是由于難言之隱。公開表態(tài)時,美國高官、發(fā)言人異口同聲地言必稱擔心亞投行達不到現(xiàn)有國際金融機構的“高標準”!案邩藴省敝皇且粋托詞,一個搪塞的理由。事實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圍繞亞投行,美國的地緣戰(zhàn)略考慮超越了經貿,對國際事務主導權的擔憂超越對亞投行治理運作模式的關切。一言以蔽之,對中國的戰(zhàn)略猜疑、對霸權的念念不忘,影響了美國的判斷力,自我陷入與潮流不符的尷尬境地。亞投行“朋友圈”的迅速壯大,證明大多數(shù)國家不接受美國亞太戰(zhàn)略背后的邏輯。在美國眼里,其他國家加入亞投行,就是“遷就”中國。事實并不是這樣。一些西方學者認為,美國應該重新反思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的盟國則要有獨立思考,而不是動輒轉向美國尋求答案。
令人欣慰的是,美國政府最近幾天有關亞投行的表態(tài)有了變化,表示愿意通過雙邊多邊渠道與亞投行開展合作。但愿美方能夠識大局、順潮流,遇到涉華的事情多從合作共贏角度思考,不“拆臺”,多“補臺”。畢竟,識時務者為俊杰。
齊魯晚報:像六教授那樣對學術抄襲永不妥協(xié) 2009-03-03 |
齊魯晚報:像六教授那樣對學術抄襲永不妥協(xié) 2009-03-03 |
中國青年報:讓公務員收入率先倍增并非冷笑話 2010-06-10 |
曹 林:不怕怎么辦,就怕“你自己看著辦” 2011-01-13 |
胡不歸:嬗變的張鐵生是一面時代鏡子 2012-05-23 |
蔣 豐:日本政府一定要想清楚 2012-08-20 |
吳黎明:奉勸越南不要誤判形勢一再出錯牌 2014-06-18 |
韓 睿:逃離“北上廣”也是擇善而從 2014-07-15 |
北京晚報:從“零年薪”說到人的價值 2009-02-25 |
北京晚報:從“零年薪”說到人的價值 2009-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