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經(jīng)濟-正文
風 平:茅臺得沒得獎,無關“醬香”魅力
//agustinmoreno.com2015-04-01來源: 解放日報
分享到:更多

  一段糾纏多年的公案,最近又起波瀾。今年恰逢“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舉辦100周年,茅臺酒當年到底有沒有“蟾宮折桂”——獲得博覽會金質(zhì)獎章?質(zhì)疑者翻出歷史資料,有理有據(jù)聲稱“沒有”,茅臺也從未出示過獎狀記錄;茅臺方面則堅稱,巴拿馬金獎絕對是真,這種質(zhì)疑很無聊。

  說茅臺是好酒,反對者應該不多。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偏遠貴州這縷“深巷”里的酒香最終飄香天下,很大程度上確實得益于這枚“金獎”。那個戲劇性的傳說故事,許多人都耳熟能詳: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名不見經(jīng)傳的茅臺酒備受冷落。但隨著酒壇打碎在地,濃烈醬香震驚了在場每個人。于是,輝煌開始了……

  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很難理解這段傳說的力量。近代中國百年積貧積弱、備受屈辱,在許多國民中釀成既敏感自卑又渴望承認的弱國心態(tài)。在史無前例的盛大博覽會上,一款國貨沖破成見、勇奪金獎,這種傳說故事自然深深戳中民族心理的痛點,無異于往弱國心態(tài)里注入一針強心劑,使人神情振奮、揚眉吐氣。茅臺酒也自然變成了國人自強、國貨自強的符號,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民族情感和夢想追求。

  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早已今非昔比,但類似于“茅臺金獎”的情結(jié),及其背后的弱國心態(tài)并沒有完全消除。比如,在莫言之前,諾貝爾文學獎曾讓多少國人耿耿于懷。更有一些文學、影視等領域的文藝工作者,視國際大獎為成名成家的“終南捷徑”,為了拿獎不惜削足適履,甚至迎合西方評委和輿論的口味,聚焦、放大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展示社會和人性的陰暗面,刻意營造符合西方人想象的“神秘東方”和“灰暗中國”。這種態(tài)度,難道不是弱國心態(tài)的變種嗎?在這種心態(tài)影響下,有些人總是自卑自輕、底氣不足,對來自國際的評價過度敏感、見風是雨。國際同行肯定了贊揚了,他們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否定了批評了,就焦慮不安,甚至惶惶不可終日。這種心態(tài)大可不必。

  對于國際評價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評價標準具有普遍適用性,例如自然科學研究和醫(yī)學研究等,我們當然要力爭獲得國際大獎。比如實現(xiàn)諾貝爾科學獎項“零的突破”,絕對是值得孜孜以求的追求。但有些評價標準就未必具有跨文化的普遍適用性,例如許多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域。在這些方面,國際評價可以借鑒參考,但不必食洋不化,“言必稱希臘”。中國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建設,應該根據(jù)自身國情去設置議題、開展研究評估,而不必唯“國際前沿”馬首是瞻,甚至讓別人牽著鼻子走。至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旨趣都存在客觀差異,針對藝術(shù)設置的獎項,絕對不像針對自然科學設置的獎項那么“硬”。自信的國民心態(tài),應該抱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態(tài)度。

  巴拿馬博覽會的酒類評獎,本身也是一個生動的說明。由于西方與中國酒文化存在差異,當時中國仿制國外工藝和口味的洋酒果酒,比中國本土的傳統(tǒng)燒酒獲獎更多。那些獲獎累累的仿制洋酒,如今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湮滅無存,而貴州茅臺、陜西西鳳、衡水老白干和山西汾酒這些本土的傳統(tǒng)名酒,卻仍然在國人的餐桌上飄香,為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文化續(xù)寫新篇?梢,以巴拿馬博覽會獎項的有無,作為評判我國傳統(tǒng)名酒高下優(yōu)劣的依據(jù),本身就缺乏說服力。

  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學會以平常心看待“金獎”的有無、看待他人的褒貶毀譽,如今是時候了。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