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熱點聚焦-正文
婚禮鬧伴娘,莫讓“鬧”事壞了“好”事
喬素怡
//agustinmoreno.com2016-04-07來源: 長江網
分享到:更多

  “醫(yī)鬧”還未平息,不斷上演的“婚鬧”事件一波又一波的沖擊著大眾的視野。近日,演員柳巖在婚禮現(xiàn)場被鬧的視頻流出,引發(fā)了大家的廣泛熱議。人們對此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這是對人的一種不尊重,是惡俗;還有人認為,這只是為了烘托熱烈的婚禮氣氛。近年來,奇葩“婚鬧”屢見不鮮,有的甚至觸碰了道德的底線。泰安婚禮現(xiàn)場伴娘被人上下其手;日照海邊上演婚鬧,新郎被扒掉棉衣扔進大海;濰坊一新郎被綁在電線桿上……從“醫(yī)鬧”到“婚鬧”,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鬧”字似乎總被人情社會所捆綁,人們在一邊倡導文明與時俱進的同時,卻也不經意的在瓦解風序良俗的價值。如果“鬧”的沒了“度”,最終,也只會鬧傷得是人心,鬧壞的是良俗,鬧崩的是秩序。

  實事上,“婚鬧”作為習俗由來已久,特別是鬧洞房。古人鬧洞房,取辟邪驅惡之意,又有融洽新人關系,表達賓客祝福之愿。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鬧法也不斷被創(chuàng)新。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結婚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誰都希望自己的婚禮喜慶、浪漫還與眾不同。于是,隨著婚禮的多樣化,千奇百怪的“婚鬧”也日漸成風。

  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婚鬧不同,現(xiàn)在的婚鬧大多存在一種對刺激感的追求,似乎對有些人而言,簡單溫馨的婚禮缺乏個性和喜感,而婚鬧正是烘托氣氛的“調味劑”。誠然,婚鬧作為一種禮節(jié)和民俗,應當予以保留,但我們應該明白,婚禮現(xiàn)場的來賓不是親戚便是朋友,在表達祝福的同時,更應該舉止文明,只有把握好一個度,才能見證好一段幸福。假若婚鬧過頭,不僅破壞了氣氛變了味兒,更會傷了和氣,最后難看的還是自家人。所以說,如果婚鬧僅止步于對婚禮的祝福,小打小鬧大可不必放在心上;但是,一旦這種行為成了由“鬧”到“惡”的“催化劑”,那么很有可能讓“喜劇”變成“悲劇”。

  從小我們就在被教育對好的風序良俗要加以傳揚,對惡的傳統(tǒng)文化要加以摒棄。如果“婚鬧”是對傳統(tǒng)的發(fā)揚,表達祝福之意,我們無可厚非,但是,透過“婚鬧”,我們看到的卻是對傳統(tǒng)習俗的曲解和扭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思維觀念的轉變,賦予新意的傳統(tǒng)文化也不斷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中,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習俗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煥發(fā)無窮魅力;還有一些本該是“良俗”的卻被人們稱之為“惡俗”而唾之棄之。“天價彩禮”、“高香拜佛”、“喜帖變罰單”等破壞傳統(tǒng)習俗應有之意的行為不斷涌出。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被附加了過多扭曲“意義”的傳統(tǒng),卻變質成了講排場、拼面子的陋習。這并不是對民俗文化的發(fā)揚,反而是對本真的踐踏。

  雖然大多數(shù)人對這種扭曲了的行為或文化不認同,但是對于那些在惡俗的“婚鬧”現(xiàn)場袖手旁觀甚至拿出手機拍照的人來說,他們不“鬧”不“惡”但卻“冷”的態(tài)度,從側面默許和助長了這種陋習的存在。在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的社會應更多的從正面引導公眾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保護意識的培養(yǎng),呼吁大家用文明的標尺丈量行為,用道德的力量約束舉止,切莫讓“鬧”事壞了好事!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