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施暴男司機也是正常人,換個情境,他的態(tài)度也許截然不同,但表面的平靜無法彌平深處的裂痕,要防范類似惡性事件的爆發(fā),只能在種種基礎問題上做足文章。
因行車被別,借口“孩子被驚嚇”,憤怒的男司機逼停變道車,將女司機暴力拖出,幾次猛踢其頭部……一段35秒來自成都的最新視頻震動網(wǎng)絡。據(jù)悉,打人司機已被公安機關拘留。
打人違法,屬于常識,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個底線卻常常被突破,在該突發(fā)事件背后,隱含兩個短板,一是守法成本高,二是文化約束不足,這應引起充分重視。
打人司機本是受害者,按正常程序,他應逼停肇事車、報警、調(diào)取錄像證明,而最終結果,往往批評兩句了事。費半天勁兒,所得有限,已致受害者自彰武力,“以私刑替代公法”。
私刑實施簡單,成本低,效果立顯。私刑解氣,但包含著兩大不公,一是永遠是強者實施懲罰,弱者只能自認倒霉,二是懲罰與過錯間往往不匹配,普遍存在罰大于過的現(xiàn)象。
應該警惕的是,私刑與公眾的陰暗心理相激蕩,造成一種錯誤輿論,比如“對這種人,就得這么治”“幫他爹媽教育教育他”“不打不長記性”“揍他是對他負責”等,這就給施暴者授予了一層道德光環(huán),讓他們覺得打人才是“夠面子”“英雄氣”“真漢子”,就算后悔,也止于“太沖動”“有點過了”的層面,言外之意,打人沒錯,只是不該打那么狠。
中國社會正在轉(zhuǎn)型期,不得不背負起傳統(tǒng)的沉重負擔,大多數(shù)成年人都有童年被施暴的經(jīng)歷,或是肉體的,或是語言的,因為無法避免,只能將其合法化,造成“暴力=教育”的扭曲心理,打人成了高人一等的標志,所以當生活中遭遇壓力時,我們很容易選擇暴力渠道來宣泄。
要解決這一問題,最終要靠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讓我們的孩子在沒有暴力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以養(yǎng)成他們更健康、更陽光的人格,但這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而作為短期解決方案,就需要教育、文化、傳統(tǒng)等充分發(fā)揮其約束力。
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過于偏重應試,傳統(tǒng)亦遭長期割裂,如文化再無作為,自然會陷入難局。
從文化看,當下最大瓶頸在于許多人只知“人性善”,昧于“人性惡”,很多人堅信自己本性真誠、善良,意識不到自己也可能成為魔鬼,將日常的欺騙、嫉妒等,視為人人都有的小問題,因而忽略了修身功夫,這固然帶來積極樂觀的性格,可一到關鍵時,也會出現(xiàn)情緒失控的問題。
相信在生活中,施暴男司機也是正常人,換個情境,他的態(tài)度也許截然不同,但表面的平靜無法彌平深處的裂痕,要防范類似惡性事件的爆發(fā),只能在種種基礎問題上做足文章。
敬一山:對“我爸是XX”狂言無須莫名驚詫 2010-10-19 |
趙振宇:“愛心卡”不要讀出聲 2011-02-14 |
孫曙巒:導盲犬上公交緣何被拒絕 2012-05-09 |
廣州日報:“好醉,還得開回家”催酒駕者自省 2012-11-02 |
“開花饅頭” 2013-04-10 |
評論圖說:“開花饅頭” 2013-04-10 |
黃 恒:日本的外交病 2013-04-28 |
大眾話題:“導盲犬可乘公交”需要公眾的配合 2014-04-04 |
吳黎明:“授人以漁”是對殘疾人最大尊重 2014-12-12 |
“導盲犬可乘公交”需要公眾的配合 2014-0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