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明天,高考大幕開啟,939萬學子迎來實現“大學夢”的重要時刻。6月5日新華社報道,一些高校先行先試,打破“一錘定音”的錄取模式,為新一輪高考改革探路。在浙江,今年有34所高校在錄取時不僅看高考成績,還要參考面試成績和高中平時成績。這三者的比例分別為50%、30%、20%.在今年浙江30余萬考生中,通過這種模式錄取的考生將為3470人。
自1977年恢復高考,30多年來,高考一直是最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卻也因“一考定終身”為社會詬病。探索多元的錄取模式,本是好事,但令人意外的是,網上這一新聞后面的大量跟帖中,絕大多數表達了對上述改革的擔心,“平時成績不會造假吧?”、“面試環(huán)節(jié)會不會有‘貓膩’?”……
“一考定終身”弊端,每個人都明白。一些人表達擔心,并不表明他們反對多元化錄取改革,不需要這項改革。現實是,盡管目前的高考政策有這樣那樣的弊端需要改革,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卻讓其公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公眾擔心在于,一旦改革不力,高考的公平性會被銷蝕。
自主招生面試環(huán)節(jié),考生、考場、考官隨機現場抽取,杜絕提前“打招呼”;招生信息全面向社會公開,包括招錄標準、辦法、入圍學生名單、監(jiān)督舉報渠道等;建立了相應的保密制度、回避制度、目標責任制度和處罰制度,一旦出現違規(guī)情況,取消學校的自主招生資格……如果新華社報道提及的這些舉措能切實執(zhí)行,公平應有保障。但讓人不踏實的,恰恰是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
包括最近被逮捕的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yè)處原處長蔡榮生,招生人員腐敗事件不時進入公眾視野。6月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一些教育界工作人員表示,“按照現在的行規(guī),拿了考生幾萬元禮錢卻未能將其錄取,一般會返回送禮錢,而送錢行賄后能夠錄取的學生家庭,一般不會去檢舉揭發(fā)。所以,負責招生的官員們并不容易出事。”如果“并不容易出事”說法不虛,那么,招生腐敗的事實,可能比我們看到的還要嚴重一些。
關于自主招生現狀,中青報報道援引一名211高校負責人說法,“對于主管領導遞來照顧某考生的‘條子’,學校只能通過自主招生的途徑將其錄取。尤其是藝術及體育特長生領域,自主招生主觀因素影響較大,成為有門路但成績不好的考生入學新通道!边@或許只是他看到的一個“點”,但這個“點”已足以讓人震驚和警醒。
高考改革勢在必行,但如果改革的結果背離了公平,對多數人來說則是災難。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也就不難理解公眾在高考改革問題上的有些過度的敏感。用行動確保高考公平,讓考生、家長放心,是高校和有關部門必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