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各級單位所召開的民主生活會,成了人們關注的話題。然而,記者發(fā)現(xiàn),隨著民主生活會的開展,一些代寫網(wǎng)站也盯上了這項活動,聲稱可以代寫民主生活會心得,每代寫一篇索價100元左右。
網(wǎng)購心得在悄然為之,是因為一些更大的沉默在凸顯。雖然網(wǎng)購心得的“客戶”也會要求“少套話官話”,但事實上,一些萬金油式的“心得”,看起來“新鮮”,其實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套話。本應純私人化的心得,能被定制生產(chǎn),恰恰說明問題之所在。它表面看起來只是個別官員的“偷懶”與形式主義思維作祟,而實質上,代寫心得有市場,說明某種批評正在被標準化與模式化,且被假裝看不見——試想,在人人都能說出一些經(jīng)典套話模式的今天,寫手們也能夠對心得駕輕就熟,為何如此明顯的“造假”卻能夠輕松過關?
必須承認,一些民主生活會,至少從批評的力度來看,確實較之以往要激烈,更見“問題”。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同質化”批評的曝光,說明一些表面看起來“辣味”的民主生活會,也設定了一定的尺度與底線,批評的力度到底能夠突破到何種程度,往往是在可掌控與被容忍的范圍之內。
在某種程度上,當批評的內容越來越表現(xiàn)出“普遍性”,要么說明某個問題的嚴重性,要么說明看起來“動真格”的批評并非真正出自真心,或者點到了問題的實質。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該反思的不僅僅是官員購買心得這一行為,更有必要反思民主生活會的程序設計問題。比如一些民主生活會對于發(fā)言者的時間進行限定,自我批評和批評都要達到一定的時間,這就屬于明顯的形式主義規(guī)定,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助長批評者的形式主義傾向。
嚴格而言,民主生活會只是一種內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形式。但它的開放性有限,批評能夠走多遠,就會成為一個問題。所以,批評要想真正發(fā)揮作用,最終還是應該對接到外部性的民主監(jiān)督上來。
網(wǎng)購心得的悄然流行,更大的隱喻在于,盡管官話、套話已經(jīng)被整個社會深刻領會,但卻并不妨礙它被標榜為力戒形式主義的一種方式,并在系統(tǒng)性的默契配合下順利進行。顯然,這層人盡皆知的窗戶紙不被捅破,批評就很難說實至名歸。在這個意義上,要創(chuàng)造條件批評,開展“觸及靈魂”的批評,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