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起,大、中學生每年開展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將取消選測項目,長跑成為必測項目。同時,體育課將作為必修課,納入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成績將入檔作為升學依據(jù)。
這一系列帶有剛性的舉措,凸顯了體育的權重。無須從理論上論述,僅從學生體質的現(xiàn)實情況看,重視體育、搞好體育就已是刻不容緩的教育課題。
去年,在對全國20多萬名青少年進行的體測中,初中以上男生無法完成一個引體向上動作的超過一半,“有的甚至比0分還要低,兩手都握不住單杠”。只要稍微留意新聞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一跑圈就氣喘吁吁甚至暈倒的情況很常見,一些成人慢性病在中小學生中屢見不鮮。物質條件一路向上,學生體質卻不斷下行,這種反差已成社會之憂。
有人說,很多孩子“手無縛雞之力”,頭腦越來越“發(fā)達”,四肢越來越“簡單”。這種說法,盡管不無調侃意味,卻也道出了部分現(xiàn)實問題。所謂用進廢退,很多學生之所以腦袋好使、身體沒勁兒,就在于長期把實踐和精力投入學習,對體育鍛煉、日常運動則存心應付或干脆放棄。
只要分數(shù)、不要身體,是應試教育的頑癥痼疾。在很多地方,學習成績依然是最管用甚至是唯一的評價機制。單一而畸形的評價體系,陷入誤區(qū)的教育觀念,必然會導致扭曲的行為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長跑成為必測項,體測成績成為升學參考;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xù)3年下降的學校,體育工作評定“不合格”。這些制度設計,是對教育評價體系的糾偏與完善,多少會形成一些壓力,有利于改變輕視體育的問題。
也要看到,應試教育“磁場”之強大、滲透之廣泛,還會影響到體育課程。近年來,教育部門也曾不斷提高初中升學體育考試的分值,但在實踐中,不少變成了“考啥練啥”“練就是為了過”,體育中考、會考某種程度上成了應試手段,沒能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如何提高學生體質,是個人的事,也是教育乃至社會的必答題。要想為體育運動贏得生長空間,必須深化教育改革,打破分數(shù)崇拜,完善評價體系。當然,體育教學本身也需要改革創(chuàng)新,增強趣味性和實效性,各種軟硬件更要跟得上、有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改善學生體質也是個改革問題,教育改革堅定不移向前走,青少年健康指數(shù)才會不斷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