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思清話:復旦投毒案:換律師無礙司法正義
林琳
//agustinmoreno.com2015-08-08來源: 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沒有理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林家“有其父才有其子”。相反,這種容不下他人依法行使權利、只在意自己“口舌之快”的做法才是一種真正的“不法治”和不成熟。

  早已家喻戶曉的“復旦投毒案”目前正處于死刑復核階段,但被告人林森浩父親最近的一些“動作”招來一些人的不滿。據(jù)8月2日《中國青年報》報道,7月31日,林森浩的父親林尊耀向最高法院提交了《請求最高法院不核準并撤銷林森浩死刑意見書》及10多項鑒定申請,稱林森浩的認罪口供不穩(wěn)定,不能采信。同時,林尊耀再次手寫聲明,稱希望唐志堅律師退出此案代理工作。

  一些公眾認為,林尊耀在用哪個律師為兒子辯護的問題上已經(jīng)“折騰”了兩三次,一會兒說兒子被蠱惑,一會兒說律師有欺騙,在媒體面前打悲情牌也不止一次了。更有人直指林父“浪費司法資源”——這些指責合適嗎?

  從“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的角度,公眾的情緒宣泄可以理解。而從法治精神、當事人權利的角度,林父的做法亦應該獲得支持。

  看待此番換律師引發(fā)的風波,有一個前提需要明確,即被告人更換律師是有法律依據(jù)的。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在審判過程中,被告人可以拒絕辯護人繼續(xù)為他辯護,也可以另行委托辯護人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監(jiān)護人、近親屬代為委托辯護人”……可見,林父是有權委托辯護人的,當然還應征得已是成年人且有能力表達自己意愿的林森浩同意。林父只是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正當行使權利,不應該受到額外的指責和評價。

  明確了這一點,再來談?chuàng)Q律師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之所以有人急火火地質疑林父又換律師,很大程度上是覺得林父為了替兒子脫罪不斷“攪和”,不找到徹底否認林森浩投毒的律師便不罷休。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人們對律師作用的誤讀以及對司法審判的不信任。

  不同的律師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因為經(jīng)驗、經(jīng)歷的不同,辯護技巧、水平、能力也不同,因此對同一案件的辯護角度可能有所不同。但不要忘了,刑法講究的是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一個人的行為構成何種犯罪、面臨哪些處罰,法律是有明確規(guī)定的,是不以律師的意志為轉移的。

  刑訴案件中,律師要探尋公訴方的證據(jù)鏈是否完整,找出其中的破綻或者證明有其他可能性存在。任何律師都要尊重事實、尊重證據(jù),在法律的框架內依法辯護,除非能夠證明公訴機關的證據(jù)有問題,打破人家的證據(jù)鏈,否則換再多的律師也沒有用。如果律師毫無根據(jù)地向委托人做出承諾、提出一些純粹為奪人眼球的主張或者借助媒體炒作案情,只能說明其缺乏必要的法律素養(yǎng),不能算是合格的律師。

  此外,死刑立即執(zhí)行是最嚴厲的刑罰,最高法院當初收回死刑復核權也正是為了對適用死刑給予最大限度的審慎,保證其嚴肅性和權威性,不冤枉也不輕縱任何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審、二審、死刑復核,在這個過程中充分保障當事人的權利,也是司法機關的義務。程序上看似繁復的設置恰恰是為了盡可能保證實體的正義和公平。如果我們隨隨便便就判一個人死刑,還不給他足夠的機會解釋、證明自己清白,那么與殺人兇手何異?

  我們當然希望法治能夠還給受害人及其家屬一個公道,但同時應該清楚,法治不是簡單的殺人償命,沒有充分必要的證據(jù),誰也不能被認定有罪——遑論是處以極刑?

  也正因此,那些不滿者大可不必對此番換律師風波耿耿于懷,更沒有理由擺出一副正義感爆棚的姿態(tài),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林家“有其父才有其子”。相反,這種容不下他人依法行使權利、只在意自己“口舌之快”的做法才是一種真正的“不法治”和不成熟。只有尊重權利、敬畏法律和程序,司法審判才能贏得更多公信力。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