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臺聲音:歐運會是個什么東東?
劉穎余
//agustinmoreno.com2015-07-04來源: 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夏日體壇,五彩繽紛。女足世界杯、美洲杯、溫網(wǎng)輪番上演,讓人應(yīng)接不暇,在這樣的體壇旺季,首屆歐洲運動會閉幕的新聞,實在算不上多么的搶眼,但它所傳遞出的信息卻頗為讓人玩味。

  老實講,看到中國的電視直播歐運會開幕式和乒乓球比賽,我都有點驚著了——國人對于綜合運動會早已頗有微詞,別說全運會,就連亞運會,咱們都有點審美疲勞,甚至不屑一顧。有體育名記甚至建議,像亞運會這樣的比賽,中國派業(yè)余選手參加就行了。這玩笑當然開得有點過火,但也透露出亞運會在當下的尷尬處境。不過,奇怪的是,就在我們對于亞運會意興闌珊的時候,歐洲人卻搞起了歐運會,而且搞得風生水起——首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歐運會,有來自50個國家的超過6000名參賽運動員參賽,設(shè)置了20個大項,其中有12個項目將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他們能否獲得參加2016年里約熱內(nèi)盧奧運會資格。由此也可見歐洲各國對于歐運會的重視程度。

  歐洲人為什么要搞歐運會?一言以蔽之,他們有危機感。過去歐洲人不搞歐運會,主要是因為已經(jīng)有了四年一屆的奧運會。奧運會起源于歐洲,其最早的項目設(shè)置也為歐洲人喜聞樂見,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奧運會的歐化色彩非常濃厚。有了這樣的世界體育盛會,再加上還有英聯(lián)邦運動會,歐洲人可能就覺得沒必要再搞一個歐運會了。但隨著世界各國和地區(qū)體育發(fā)展的不斷融合,最近十年來,奧運會的“非歐化”變得越來越明顯,一些源自東方、亞洲人擅長的項目,如柔道、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不僅進入到奧運會,而且讓亞洲人拿走了大部分金牌。即便是歐洲人看重的項目,如游泳、田徑、自行車、擊劍等,亞洲選手也往往能分一杯羹。有鑒于此,歐洲奧委會覺得有必要搞一個類似亞運會之類的洲際性運動會,以提高歐洲競技運動的整體水平,于是在2012年12月舉行的歐洲奧林匹克委員會全體代表大會上,舉辦“歐運會”的決定得以通過。據(jù)了解,在49張票選中,有38張投了贊成票,只有8張反對,3票棄權(quán)。

  從首屆歐運會的設(shè)項看,那些在亞洲國家比較強勢的項目,成為主流。比如,柔道設(shè)置了18塊金牌,跆拳道設(shè)置了12塊金牌,空手道也是12塊金牌,羽毛球5塊金牌,乒乓球4塊金牌,跳水8塊金牌,中國人比較擅長的體操項目則多達34塊金牌。因此,歐運會為歐洲體育練兵的意圖非常明顯,說歐運會學習和模仿了亞運會實在也沒有什么不好意思的。1971年起就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俄羅斯人維塔利·斯米爾諾夫就毫不諱言,未來歐洲運動會將同亞運會形成有力的競爭!拔蚁嘈旁诮M織和觀賞性方面歐洲國家不會輸給亞洲同行。商業(yè)方面同樣具有很大潛力。”

  亞運式微,歐運卻來,這正應(yīng)了那個有名的“圍城效應(yīng)”: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仔細想想,也沒什么奇怪的。體育和其他社會活動一樣,都有一個文化沖突和文化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大洲、每個國家都會學習他人之長,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發(fā)展方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體育文化。

  歐洲人玩起了歐運會,對于中國體育也是一種有力的啟示:在體育發(fā)展的道路上,敢于拿來,善于學習非常重要,但堅持特色、發(fā)揚優(yōu)勢同樣重要,這也是一種文化自信。比如舉國體制,事實證明非常適合中國國情,許多國家學習都來不及,我們又何必妄自菲薄,急于否定自我?服務(wù)于奧運戰(zhàn)略的舉國體制,和職業(yè)體育某些方面會有沖突,但二者并非天敵,我們完全可以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體育和許多文化現(xiàn)象一樣,參差多態(tài)、互相融合才能向前發(fā)展。對于當下的世界體育發(fā)展來說,歐美中心主義或已成為過去,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可能會成為常態(tài)。這,難道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嗎?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