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先生
最近一則吐槽垃圾分類的相聲在網(wǎng)上有點火,相聲里說:
“拿著垃圾下樓,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兩個桶,我開始左一個右一個開始分類,碰到分不清的不知道怎么辦,就在網(wǎng)上查,從中午十二點查到半夜,好容易分清楚了,來一輛垃圾車,混一塊兒拉走了...... ”
相聲演員吐槽說:“垃圾分類,從我開始,我是開始了,你怎么給結束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說,在推進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經常困擾著部分居民,“無論自己分類投放收集做得多好,運輸?shù)臅r候總是要混的,一車拉走,分了也白分”。
“前端按類分,后端一鍋煮”,把百姓對垃圾分類的信心打消了不少。
01
今年,多檔熱播綜藝節(jié)目都是垃圾分類主題,明星們去垃圾站徒手分垃圾。垃圾分類無疑是今年社會生活的“C位”話題。

在綜藝節(jié)目《極限挑戰(zhàn)5》中,明星們穿上工作服,拿著各種工具,實地撿垃圾。
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垃圾排放量一年可達5.8億噸。垃圾分類,終極目標就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民意調查顯示,雖然居民對生活垃圾“四分類”知曉率達到了80%,但分類投放的自覺性和參與率較低。“理念上認同,行動上滯后”,恐怕是大多數(shù)城市垃圾分類的現(xiàn)實寫照。
垃圾分類難就難在事無巨細、情況千差萬別。
用過的紙巾是否可以回收?網(wǎng)友為此爭得“頭破血流”。有人直白理解,紙巾分解很容易,當然是可回收垃圾;有人則說,研究證明,擦過汗的紙巾由于沾有污漬,回收利用價值不大,廁紙由于水溶性太強不可回收。
垃圾分類的主力是家庭主婦,來聽聽她們的煩惱:
塑料餐盒屬于廚余垃圾還是其他垃圾?垃圾桶都是至少3個顏色以上,但是哪個標識代表什么意思?

用不同顏色垃圾箱區(qū)分垃圾種類是一種通用做法
@小小合:小區(qū)有5個不同顏色的垃圾箱,我拿著垃圾在5個不同的標識前呆瓜了,標識都是什么意思,到底扔進哪個?
還有,舊衣服、舊報紙、玻璃瓶、瓷器為啥找不到地方回收?瓶裝礦泉水和罐裝飲料的處理方式是否相同?空瓶、瓶蓋、標簽等具體物件如何丟棄?
關于電池回收更是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議。之前專家告訴我們,電池不可隨意丟棄,因為汞污染土地。后又有環(huán)保人士出來辟謠,說這點汞含量微乎其微。再后來又有觀點說,除了汞還有鉛污染,還是要把電池當有害垃圾回收——暈。
除此之外,熒光燈管、節(jié)能熒光燈、汞體溫表、汞血壓計……都是有害垃圾�?墒钦业接泻厥拯c還是件難事。
事實上,許多城市已與垃圾分類纏斗近20年,十八武藝都用上了,依然難解難分。垃圾分類因此獲得了一個很文藝的外號——“最難推廣的一樁小事”。
02
文明的習慣需要具體行動和措施來培養(yǎng)。
龔先生在日本租住過民宿,民宿里有一本扔垃圾的時間表和操作手冊,全部是漫畫式,即使完全看不懂日語的我,也學會了如何分三步扔掉一個香煙盒: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紙,鋁箔是金屬,分三類丟棄。當然,扔錯了房東會跟我索要高額的垃圾清理費。垃圾分類如果與切身利益掛鉤,這件“麻煩事”終究可學可行,再加上恰如其分的鼓勵,就會更有驅動力。

江蘇揚州上線“互聯(lián)網(wǎng)+垃圾分類”數(shù)據(jù)平臺 圖/新華社
例如,江蘇揚州推出“互聯(lián)網(wǎng)+垃圾分類”數(shù)據(jù)平臺,市民可以利用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廣東東莞將回收的廚余垃圾轉化為有機肥,向居民免費派發(fā)。
還有,很多城市街頭設有易拉罐換小禮品的垃圾回收箱,很多小朋友把撿垃圾當成游戲,積極去街頭撿垃圾換禮品。
還有些地方引進科技手段推動垃圾分類,如“刷臉倒垃圾”技術,居民在扔垃圾時,智能設備能識別垃圾袋的類別,當該類別和垃圾桶的顏色對應上,垃圾桶蓋才能打開。同時,智能設備拍下扔垃圾者的照片,進行數(shù)據(jù)比對,進而作為抽檢、領取積分的依據(jù)。
讓垃圾分類人人可行,才是推動垃圾分類的硬核操作。
03
再說說混裝混運的問題。
因為成本過高,垃圾收集的第一責任主體——物業(yè)公司通常積極性不高。要求物業(yè)公司實現(xiàn)分類清運垃圾,是一筆并不小的成本,比如,通常,企業(yè)清理廚余垃圾的費用是120元/桶(不含補貼),清理其它垃圾是15元/桶。而之前混裝垃圾成本約是20元一桶。如果嚴格執(zhí)行垃圾分類,物業(yè)公司需雇傭保潔員進行垃圾二次分揀,成本再次提高。
環(huán)衛(wèi)公司的清運能力參差不齊,也是導致混運混裝的原因。有些公司資質和設備較好,可以實現(xiàn)分類車輛、分類清運。有些公司則沒有分裝系統(tǒng)或者足夠的車輛。有的企業(yè)管理不到位,反正大多數(shù)是半夜運垃圾,沒人看見,一次裝走省事兒。
“九龍治水”也導致垃圾分類清運處理的困難。在一些地方,一個垃圾箱房歸屬三個部門監(jiān)管,干、濕垃圾歸綠化市容局管,有害垃圾歸環(huán)保局管,可回收物歸商務委管。各自不同的標準導致操作困難,難以形成合力,最終可能導致誰也管不好,直至沒人管。
為杜絕混裝混運,住建委下發(fā)通知,將加大對未分類收集貯存生活垃圾、把生活垃圾交由未經許可或備案的企業(yè)和個人進行處置等違法行為的執(zhí)法檢查力度,嚴格查處收運企業(yè)“混裝混運”行為,對情節(jié)嚴重的要逐出市場。
在西安、杭州等城市,一方面嚴厲打擊“混裝混運”,獎勵群眾舉報。另一方面則在建立相應的垃圾處理工廠、完善垃圾處理體系。
只有杜絕混裝混運,做到全程分類,再來要求百姓從源頭分類投放垃圾,才能讓人信服。
不過,這不是一蹴而就的。
04
垃圾治理是一項全球性難題。僅就垃圾分類而言,日本用了27年,才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德國則是把垃圾分類當做一項系統(tǒng)工程,大約40年才見到了效果。
垃圾分類,最重要的,是樹立人人參與環(huán)保的意識和信心,喚醒人人參與的意識和責任。
除了杜絕讓人“分了也白分”的垃圾混裝混運,讓公眾看到分類的垃圾去了哪、自己的分類很有意義,也會鼓勵公眾參與的信心與熱情。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害垃圾可回收處理;可回收物再生利用,變廢為寶;干垃圾要填埋;濕垃圾要日產日清——這些在上海長寧區(qū)愛建居民區(qū)都能一圖清楚。這個小區(qū)最初也有垃圾混裝的困惑,而現(xiàn)在,小區(qū)垃圾由三家公司、不同的車輛分開清運,垃圾分類的過程在小區(qū)內也廣而告之,包括哪種垃圾到了哪里、如何處理,居民看得一清二楚,大家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很高。
“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yǎng)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全社會人人動手”。
只有讓百姓清楚看到,垃圾分類的體系猶如毛細血管一般暢通運行,人人都是其中的利益共同體,垃圾分類才能真正提速。
到時候,相聲演員的臺詞可以改成:“垃圾分類,從我開始,你來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