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們也欣慰地看到,放肆的權力正被重新關回籠子,“拼爹”的空間也越來越小,有些“拼爹”成功的典型正成為“坑爹”的典型。
大學生就業(yè)是“拼爹”還是拼能力?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越來越不明晰,那些回答拼能力的聲音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弱。
事實真是這樣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10個省份發(fā)放調查問卷,對近6年來未就業(yè)大學畢業(yè)生和已就業(yè)大學畢業(yè)生進行對比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對于“現(xiàn)在找工作主要就是‘拼爹’”這一說法,未就業(yè)大學畢業(yè)生中持同意的比例為47.1%.在找工作過程中,“提供過幫助的人”排第一位的是朋友(61.3%),家人排在第二位(55.4%)。在他們認為最有利于就業(yè)的因素,主要是“有相關實習”和“工作經歷”(63.7%)、“工作能力強”(48.6%)等,選擇“父母、親戚的幫助”作為最有利于就業(yè)的因素,列在第六位(19.0%)。
社會輿論和媒體似乎不停地暗示,“拼爹”已成為一種時代病,大學生就業(yè)更是一場“拼爹”的競賽。從這個調查中可以看出,“拼爹”的輿論背景帶給大學生先入為主的印象仍然是有的,47.1%的未就業(yè)大學生同意“現(xiàn)在找工作主要就是‘拼爹’”,這已是很高的比例。但所幸,現(xiàn)實給他們的感受要好一些,在找工作過程中,“父母、親戚的幫助”僅排在第六位,真正靠的還是經驗和能力。
“拼爹”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極端個例經由輿論放大后,拼湊起來的社會假象。“拼爹”這個詞從誕生就帶著人們對權力和金錢所編織起來的“資源”的怨憤,它所指向的是社會正常秩序與價值的扭曲。就如網友評選的“四大名爹”一樣,在調侃背后是對社會不公的不滿。在媒體的傳播與放大中,“拼爹”成為一些人對這個時代的刻板印象,先入為主地認為社會已經進入“拼爹”時代。
不可否認,“拼爹”確實存在且改變著社會的價值生態(tài)。在我們身邊,在各種媒介信息里,可以看到很多人確實“拼爹”成功了。各種“名爹”、“干爹”以及他們所延伸出來的權力和金錢的關系網,圈走了一些機會。這種小比例的成功顯然在腐蝕著種種美好的價值觀,挫傷了一些年輕人的斗志和對社會的信心,使一些年輕人迷茫、困惑,甚至放棄個人的奮斗,隨遇而安或怨天尤人。
消除“拼爹”成為社會主流的假象,必須封堵“拼爹”的各種制度漏洞,讓大學生在更健康的環(huán)境中拼能力和汗水,真正還他們一個健康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
消除“拼爹”成為社會主流的假象,也需要我們客觀理性地觀察社會和時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這份研究報告,以及我們和周邊人的真切感受,都客觀真實地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拼能力仍是這個社會的主流。這說明,社會現(xiàn)實并沒有那么堅硬和冷漠;大學生在“拼爹”文化盛行的社會中,仍然保持對社會的客觀判斷和對未來的信任。青年人、未來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有這份信心,我們更可以相信,這仍是一個拼能力的時代。
我們也欣慰地看到,放肆的權力正被重新關回籠子,“拼爹”的空間也越來越小,有些“拼爹”成功的典型正成為“坑爹”的典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數(shù)據(jù)表明,未就業(yè)大學畢業(yè)生對國家有著良好預期,七成多對“在黨的領導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擁有信心。數(shù)字背后既有大學生對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信任,更有對拼能力成為未來社會純粹追求的期許。我們不可辜負年輕人心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