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堅定的懲腐決心和高度的歷史擔當反對腐敗!拔锉叵雀,而后蟲生”,一切腐敗必根源于道德滑坡,道德滑坡是政治腐敗的內(nèi)因。目前,道德滑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敬畏缺失、無所畏懼,因此喚醒敬畏意識,是遏制道德滑坡的一個有效途徑。儒家歷來強調(diào)敬畏,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從中挖掘梳理其敬畏思想,對今天的反腐或有所裨益。
什么是敬畏
敬畏不同于恐懼?謶质且环N本能,它是靠直覺瞬間產(chǎn)生的,所恐懼的對象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敬畏的形成是人們始終處在“清醒”而又“戒懼”的狀態(tài),運用理性思索功夫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情懷,是對恐懼的哲學(xué)升華。
敬畏由“敬”與“畏”兩種情感組成,“敬畏”有別于一般的“敬”,也有別于一般的“畏”。“敬”某事物卻未必“畏”某事物,比如我們尊敬、敬愛老人,并不是害怕老人。同樣的,“畏”某事物亦未必“敬”某事物,比如我們害怕老虎,但是我們并不敬重老虎。只有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方能體現(xiàn)敬畏意識的真諦。
1、敬
歷代學(xué)者都十分重視“敬”,而其中宋明理學(xué)家對“敬”的重視和闡釋超過了以往各個朝代的儒學(xué)家,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界:程顥提出“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二程遺書》卷二上),程頤提出“涵養(yǎng)須用敬”(《二程遺書》卷十八),朱熹則對“敬”的涵義做了集大成的闡述,不僅繼承并發(fā)展了二程的“主一無適”、“整齊嚴肅”,謝上蔡的“常惺惺法”,尹和靖的“其心收斂不容一物”,也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以畏釋敬,“敬只是一個畏字!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二)“敬不是萬事休置之謂,只是隨事專一,謹畏不放逸耳!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二)“敬非是塊然兀坐,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而后謂之敬。只是有所畏謹,不敢放縱,如此則身心收斂,如有所畏!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二)
2、畏
“畏”,是畏懼之意,楊伯峻先生將孔子的君子三畏之畏解釋為害怕,很多學(xué)者并不這樣認為,牟宗三、徐復(fù)觀、李澤厚等先生都解作“敬畏”。因為按孔子的重要思想來源看,“周人的哲學(xué),可以用一個‘敬’字作代表,周初文誥,沒有一篇沒有敬字!保ㄐ鞆(fù)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這里的“畏”不是“怕”或“恐懼”;李澤厚先生說:“三畏似均宜作‘敬畏’之‘畏’解。它是‘敬’的極端形態(tài)!保ɡ顫珊瘛墩撜Z今讀》)當代學(xué)者任劍濤在《敬畏之心:儒家立論及其與基督教的差異》一文中指出,畏可能包含三個方面的復(fù)雜意蘊:一是畏懼,這是要人們懼怕一些東西而不至于太過囂張;二是畏避,也就是因為害怕而遠離;三是敬畏,因為敬重,所以懼怕。其中第三個方面才是孔子講畏的基點所在,更符合敬畏之畏,為儒家敬畏傳統(tǒng)確立了價值導(dǎo)向。
敬與畏并不是對立的,甚至從某個角度上是可以相通的。朱子講“敬只是一個畏字”,敬的引申義中就包含畏,而畏的引申義中也包含敬,比如“后生可畏”(《論語·子罕》)就是指年輕人令人敬佩的意思。因此,敬畏正如蒙培元所說的,是“敬畏相連,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敬畏意識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將敬與畏相疊加,而是將二者相融通。
為什么敬畏
敬畏缺失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個無法回辟的問題。敬畏缺失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第一,經(jīng)濟基礎(chǔ)。隨著我國由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zhuǎn)變,以血緣性、鄉(xiāng)土性為特點的熟人社會逐漸解體,社會成員的流動性加劇,熟人社會對人們的約束力越來越小,因此人們的敬畏意識也就隨之越來越淡薄了。第二,意識形態(tài)。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xué),在打擊封建禮教的同時,也把人們對傳統(tǒng)道德的信仰給打破了,導(dǎo)致了人民無所適從,老百姓心目中的圣靈、權(quán)威瞬間崩塌,敬畏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后來的十年浩劫更是席卷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后果。什么“天不怕,地不怕”、“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這種“大無畏”意識將革命元勛、章程制度、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等統(tǒng)統(tǒng)推倒。這種失去理性的狂熱在給我們民族帶來巨大災(zāi)難的同時,也讓人們失去了敬畏之心。
敬畏對于我們的道德養(yǎng)成,對于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重要的意義。朱熹就特別重視敬的功夫,他認為:“敬之一字,真圣學(xué)之綱領(lǐng),存養(yǎng)之要法!保ā痘掴旨肪硭氖熬醋止し颍耸ラT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二)明代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曾經(jīng)說過:“志成于懼,而荒于怠。懼則思,思則通微;懼則慎,慎則不敗!彼延兴皯帧,看作實現(xiàn)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當然,這個“懼”并非是指畏懼艱難困苦的懦夫心理,而是對人生、命運及規(guī)律的敬畏之感,以及在事業(yè)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小心謹慎之意。做人做事,尤其是為官從政必須心存敬畏,慎用權(quán)力!拔穭t不敢放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周恩來總理常告誡領(lǐng)導(dǎo)者要始終保持一種“總覺得自己對革命有所欠缺,總覺得工作做得不很好,不能滿意”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態(tài),就是領(lǐng)導(dǎo)者的“敬畏”,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yè)心。
敬畏什么
敬畏必須有特定的對象,而且這個對象還不能是一般的事物,必須是關(guān)乎生命本質(zhì)以及人們安身立命的,具備神圣性和超越性。
康德說,我唯一感到敬重的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鬃又v,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孟子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盡心上》)。荀子對敬畏的內(nèi)容作進一步提煉:“天地者,生之本也;祖先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保ā盾髯印ざY論》)后來儒家以此又概括出“天、地、君、親、師”五者為敬畏的對象。宋朝賈易指出,為官從政須有五畏:“一曰上下相蒙,而毀譽不得其真;二曰政事茍且,而官人不任其責;三曰經(jīng)費不充,而生財不得其道;四曰人材廢闕,而教養(yǎng)不以其方;五曰刑賞失中,而人心不知所向!保ā端问贰べZ易傳》)鄧小平同志曾說,領(lǐng)導(dǎo)干部“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是好一些”。
總之,應(yīng)該敬畏的對象有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敬畏自然
人類知識的有限性面對宇宙自然的無限性,必須敬畏。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自然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具有無限性。盡管人類的科技越來越發(fā)達,對自然、太空了解也越來越多,但是面對自然的無限性,人類還是十分渺小的,所以,自然不得不敬畏。
人類能力的局限性面對自然規(guī)律的不可抗拒性,必須敬畏。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庇终f:“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泵鎸χ豢蛇`背的自然規(guī)律,人類只有遵循規(guī)律,把握規(guī)律,而不能違背規(guī)律,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現(xiàn)在的一系列生態(tài)危機,已經(jīng)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所以,自然不得不敬畏。
2、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生生大德
四時代謝、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這些尋常的自然現(xiàn)象中蘊含著生生不已的生命意蘊,孔子“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就流露出對此生生之機的由衷贊嘆!吨芤住は缔o》則進而明確提出了“生生大德”的倫理命題:“天地之大德曰生”,后代儒家更是持此觀念,理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認為:“天地別無勾當,只以生物為心。天地全是一團生意,覆載萬物!睂ⅰ吧倍ㄐ詾椤疤斓卮蟮隆保瑒t意味著在儒家看來,“生生”是宇宙間必然和普遍的規(guī)律,那么珍視生命是必須的。
儒家還以仁釋生,周敦頤的“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朱熹“只是從生意上說仁”,在他看來“仁”的意思就是“生生”:“仁是天地之生氣”。以仁釋生,使“生生大德”在必然性之外,又增添了倫理上的意義。換言之,“生生”不僅是宇宙間的法則,也是道德上的至善,是“大德”。這樣,珍視生命就不僅是必需的,更是正當?shù),因為它是天道,是來自形而上的絕對命令。
第二、愛惜物命
早在孔孟那里,儒家就已表現(xiàn)出對萬物的惻隱之心和“無傷”的悲憫情懷?鬃印墩撜Z·述而》“釣而不網(wǎng),弋不射宿”,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孟子則認為人人先驗地具有好生惡死的“惻隱之心”。有一次,齊宣王本擬用牛作犧牲來祭祀,后來看到牛臨死前的恐懼和顫抖的樣子,于心不忍,于是就換了一頭羊,孟子說這種情感就是仁:“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又谇莴F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世儒家更是發(fā)揚了這種思想,尤以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最具代表性:“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子全書》卷一)所謂“民吾同胞”,意思是說將所有人都看成我的兄弟姐妹;而“物吾與也”,則意為將萬物看成與我同樣的生命存在。
對人之外的生命尚且如此重視,對人的重視就更不用說了。萬物之中,人是天地之間最偉大、最杰出的生靈,“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人的生命是至上的,所以,當馬廄失火時,孔子“問人不問馬”;當生命安全與禮節(jié)發(fā)生沖突時,孟子毫不猶豫的認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生命是至上的,所以就是不可剝奪的。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保ā墩撜Z·顏淵》)即使對“無道”之人,孔子也反對殺,可見他對生命的維護。孟子對恣意妄殺,草菅人命的行為更是深惡痛絕,“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離婁上》)。
3、敬畏人民
中國歷來就有敬畏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上古時期就認識到人民群眾是國家穩(wěn)固的根本,《尚書·夏書·五子之歌》載:“皇祖有訓(xùn),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敝艹跽渭夷慷昧嗽(jīng)不可一世的殷王朝頃刻間瓦解,周作為諸侯國革了商人的命,周人充分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為了保護王權(quán),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更是提出了民貴君輕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的一切文明無不是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人民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所以,作為執(zhí)政者,更應(yīng)該敬畏人民,“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保ā盾髯印ぞ馈罚┧奢d舟亦可覆舟,權(quán)力是人民賦予的,只有做到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結(jié)語
敬畏是一種美德,而無所畏懼常常是破壞的根源,是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災(zāi)難。當代中國人應(yīng)該重塑敬畏意識,盡快形成對生命、法律、道德等的敬畏之心。公務(wù)人員掌握著人民所賦予的權(quán)力,敬畏與否,事關(guān)重大,相比普通百姓來講,更需要敬畏。俗話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頭上三尺有神靈”,其實人的一生總要怕點什么,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相克”。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不相克,也就不相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防止心靈和道德的滑坡,才能生生不息。(作者單位:孔子研究院)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38) | 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1630) | 京ICP備11015995號-1 | 聯(lián)系我們:zgw@workercn.cn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廣媒)字第185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 網(wǎng)絡(luò)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