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每年的清明節(jié),在橋山黃帝陵舉行隆重的公祭大典,祭祀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祭典開始的時候,一條巨龍出現(xiàn)在祭祀廣場上空,告訴人們黃帝已經(jīng)從天而降。祭典結束的時候,黃帝乘龍離去,巨龍冉冉上升,越升越高,最后消失在藍天白云里。
黃帝乘龍升天的傳說很早就有!妒酚洝酚涊d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上龍七十余人,龍乃上去。”后來《列仙傳》、《帝王世紀》等古書多復述《史記》的記載,文字小有差別,內(nèi)容沒有不同。到了東晉葛洪的《抱樸子》書中,這個傳說發(fā)生一個重要變化,說黃帝乘龍升天的直接原因是服食金丹。說黃帝鑄鼎用來煉丹,吃了煉成的金丹,便乘龍升天了。在歷史的歲月中,這個故事流傳不息深入人心,成為隱藏于中華民族內(nèi)心的重要文化元素。這個傳說故事在神秘中包含著人性,在幻想背后透露著智慧,表達著強烈的生命意識。
人類個體生命有限,可是人追求無限。有人生百年的熟語,實際上古代人活到100歲的極其罕見,一些上古歷史人物活到100多歲的說法全無根據(jù)。人們不滿足于生命短暫,尤其不能接受始祖黃帝生命短暫的事實,故有黃帝活到三四百歲的說法,有軒轅國人最少活800年的幻想。不僅如此,人們還設想靈魂不死,認為祖先肉體死后靈魂升天,成為神界的成員,在冥冥中永遠關注著子孫后代。而靈魂無形,肉體死亡后的祖先不能再見。祭祀的時候獻上食品,卻看不見祖先享用,情感不能滿足。于是想出一個辦法,由活著的人扮成死去的祖先,稱之為尸。尸享用祭品,還把剩余的祭肉回贈給子孫表示祝福。但無論如何,肉體死亡難免是永恒的遺憾,終于出現(xiàn)了成仙的幻想,讓肉體與靈魂一起永生。仙與神有別,神是原本沒有肉體的或者肉體已經(jīng)死亡的靈魂,仙是肉體與靈魂一起永生的生命體。乘龍升天之說是黃帝成仙的幻想,幻想背后透露著智慧,看到了人的生命是肉體與靈魂的統(tǒng)一。靈魂升天是肉體與靈魂分裂,認為靈魂可以離開肉體單獨存在,認為肉體短暫而靈魂永恒。有的人從中引申出肉體卑賤、精神高貴的觀念,又被歷史上的權貴們利用,替他們自己高居社會之上辯護,替他們剝奪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的人身權利辯護。乘龍升天之說宣示,肉體可以與靈魂一起永存,打破了肉體卑賤的偏見,恢復了肉體的尊嚴。肉體不死是幻想,而在這里幻想越大膽越有活力,越能激發(fā)人的強烈生命意識和頑強生命追求。這種強烈意識和頑強追求,會成為科學、文學和哲學發(fā)展的推動力,已經(jīng)得到了歷史證明。
仙人的存在狀態(tài)就是人追求的理想生命狀態(tài),它的本質(zhì)特征是自由。神仙(確切地說是仙人)既不受現(xiàn)實世界的約束,也不承擔神界的職責。在神界小神受大神管束,山水風雨之神要各司其職,土地財神要在各自的職位上盡責,天兵天將必須在戰(zhàn)斗中賣命。神仙則脫離一切約束,既無人間煩惱又不失人生情趣,既無神的職責又神通廣大,自由自在地享受快樂生活。神仙的狀態(tài)就是自由,就是生命的理想狀態(tài)。自由也是作為神仙的黃帝形象的特征,只是帶有英雄祖先的色彩。在《論衡》、《孫綽子》、《拾遺記》等古籍中,我們看到作為神仙的黃帝出游的情景:鬼神護衛(wèi),龍象駕車,大臣隨行,都是英雄祖先的氣派。豎起日月旗的儀仗,更是帝王的標識。這種情景顯示,作為神仙的黃帝不同于一般神仙,尤其不同于平民神仙。但這種出游與古代帝王的巡視根本不同,沒有揚威宣德的心機,沒有理政治民的焦慮,出游就是單純的游玩,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生命本身。黃帝出游,早晨游覽洹流,日暮回歸陰浦,日行萬里。他乘車飛馳,比光影還快地掠過,大風也追趕不上。他從紫宮出發(fā),不到一個早晨繞了宇宙一圈。日行萬里在古代不現(xiàn)實,一個早晨環(huán)繞宇宙在現(xiàn)代也不可設想,都在神仙故事中實現(xiàn)了。這樣的沖破時空限制的生命狀態(tài),何等超脫,何等自由,何等快意!神仙是自由人,是人自己通過幻想創(chuàng)造出來的自由人,人的自由是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要成為自由人嗎?那就自己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吧。在此,黃帝文化中的神仙故事可以與現(xiàn)代文化潮流接軌。
個體生命只有一次,死亡到來之時便永遠消失。今世不成仙便永遠不成仙,修煉成仙必須今世完成。修煉成仙是人生要做的最有價值的事情——這是神仙思想共有的生命價值觀,包括黃帝成仙的思想在內(nèi)。但如何看待修煉成仙與世俗功德的關系,黃帝成仙的思想不同一般。在神仙故事中,追求成仙一般出于厭棄世俗生活。黃帝求仙的故事也有這類內(nèi)容,如《列子·黃帝》篇說,黃帝曾經(jīng)興歌舞娛耳目、調(diào)美味飽口福,結果弄得形容憔悴、精神恍惚。黃帝又曾經(jīng)竭盡全力經(jīng)營天下、治理百姓,結果也弄得形容憔悴、精神恍惚。后來晝寢而夢,夢游華胥之國而得道,于是棄世成仙。這是承襲莊子思想,否定世俗功德的價值。但黃帝本是英雄祖先,在現(xiàn)實世界建立的顯赫功德傳揚不息,子孫后代永遠不會忘記。于是黃帝求仙的故事又出現(xiàn)另一種版本,認為黃帝先完成功業(yè)后修煉成仙,兩者相得益彰。修煉成仙是黃帝完成治世功德后的更高追求,而不是對于治世功德的否定。《抱樸子》書中闡發(fā)說: 同一個人很難既圣又仙。堯舜是圣人沒有成仙,絕大多數(shù)神仙又不是圣人。黃帝既圣又仙,極其難得非常罕見。由于修煉成仙,黃帝高于堯舜;由于功德顯赫,黃帝又高于絕大多數(shù)神仙。黃帝加入神仙行列改變了成仙的觀念,使得修煉成仙與世俗功德結緣,世俗功德的價值在神仙思想中得到肯定!侗阕印窌猩踔琳f:“上士得道于三軍,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并非一定要到山林里去隱居才能成仙,在鬧市和軍隊里過著世俗生活的人也可以修煉成仙。后兩種人,既在現(xiàn)實世界建立功德,又超越現(xiàn)實世界得以成仙,其智慧和成就更高于山中隱士。這發(fā)展了神仙思想,把肯定世俗功德的見解,從對始祖黃帝的贊頌發(fā)展成為一般生命價值觀,成為神仙故事的傳統(tǒng)。
紀念始祖,承傳始祖的故事,思考故事里的生命意識。(作者系西北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