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作獅子吼 發(fā)海潮音
——寫在“中國文化書院”三十周年之際
李曉明
//agustinmoreno.com2014-12-22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更多

  

  12月21日。一個不太凜冽的冬日下午。

  北京大學博雅國際會議中心中華廳。一場紀念會正在舉行,一批鶴發(fā)蒼顏的學者陸續(xù)到場。

  獻花。合影。來賓陸續(xù)上臺發(fā)言。主題只有一個——紀念“中國文化書院”走過三十年。

  1984年,北京大學的李中華、魏常海、王守常、林婭等六位青年教師在著名學者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季羨林、張岱年、湯一介先生全力支持下發(fā)起成立了中國文化書院,湯一介先生任首任院長。書院的宗旨是,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和教學活動,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通過對海外文化的介紹、研究以及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水平,并促進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走向中國。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

  人們還記得,中國文化書院剛開辦時,梁漱溟、馮友蘭等大師親臨授課的情景。他們的學術思想和精神已經成為人們共同遵循的目標。三十年來,在張岱年、季羨林、金克木、王元化、湯一介、杜維明、龐樸、樂黛云等一批中外學術大家的鼎力支持下,中國文化書院實現(xiàn)了從設壇講學、編書到辦學的檀變,八十年代的文化化熱,九十年代的中外學術交流活動,出版了不少的學術著作,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如今,中國文化書院繁花似錦,桃李滿天,為弘揚中國文化,開創(chuàng)中國氣象,形成中國氣派,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書院一直以弘揚中國文化為圭皋,推動中國文化面向世界,面向大眾。

  中國文化為什么要走向世界?在昨天的三十周年慶典上,我們找到了部分答案。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磨難與追趕,中國正從世界歷史的邊緣,重新回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如果中國僅僅扮演主流文明的追隨者,即使學得再惟妙惟,也不過是一個德藝雙馨的“模范生”而已!

  會上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全體起立紀念三十年來書院已故三十九位導師,這其中就包括創(chuàng)院院長湯一介先生。湯先生曾經對全球化時代的民族文化興盛和發(fā)展,一語道破玄機。他說,這跟2500年以前軸心時代完全不一樣,軸心時代希臘就是希臘,它不需要了解中國,印度就是印度,它也不需要了解中國,中國就是中國,也不了解希臘。但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全球時代的文化發(fā)展,它不僅僅是民族的,必須是世界的,才能有活力,才能真正的有大影響。 他說出了他們這批人的文化追求——在這個時代,我不再“照著講了”,我是要“接著講”!“你再‘照著講了’沒意思了,還是原來的那些東西,所以必須是‘接著講’,講些新東西出來!

  好一個不能再“照著講了”,要“接著講”!

  “大海潮音,作獅子吼”,這句話本來是佛教用來形容佛祖說法時的詞語,湯一介先生這番高論,發(fā)出的正是“獅子吼”和“海潮音”。不再“照著做”,而應該“接著做”,體現(xiàn)的正是中國人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化書院將學術重點轉到了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學術創(chuàng)新上來。湯一介先生曾經闡述編纂《儒藏》的目的。他說,這一方面是為儒學奠定基礎。因為儒學在中國歷史上是主流文化,影響社會最大的是儒學,必須把儒學的材料整理一遍,編《儒藏》就是把過去的儒家典籍文獻做一次整體梳理;另一方面是為了開創(chuàng)中國人文學科新領域。他以《儒藏》工程下一步要做的“中國儒釋道三家關系史”為例,他認為假如我們能夠從中國儒釋道“三教合一”、和諧共處的關系,總結出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可以和平共處,形成一套多元文化共處的理論,就可以和文明沖突論分庭抗禮了。

  一位哲人說過,“人類應該理性地對世界保持謙恭,就像稻穗如果熟了,就會彎腰低頭”。書院走過三十年已臻成熟,今天,她更顯謙謙君子之風。三十年,不僅是一個的節(jié)點,更是一個新的開端。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