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省委書記王儒林在全省金融振興推進大會上指出:“信用是金融之本,是金融的生命,沒有信用就沒有金融!薄吧轿髡\信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誠實守信的光榮傳統(tǒng)。”正是由于誠信為本、以義制利,晉商才成為十大商幫之首,貨通天下、匯通天下,馳騁商界500年。
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說:“商業(yè)的本質就是贏利”。無論是現(xiàn)代商業(yè)還是傳統(tǒng)商業(yè),都是以賺錢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但商業(yè)作為“以買賣方式使商品流通的活動”,從商業(yè)誕生的那天起,商業(yè)倫理就相伴而生,要求商業(yè)要講誠信、講公平、講道德。
“誠”和“信”這一對道德范疇,儒家文化最早是將二者分開來解釋的。從倫理學角度來看,誠指的是誠實無欺、真實無妄;信指的是遵守諾言、言行一致。“誠信”在傳統(tǒng)儒家中的解釋也更為明了,即誠實無欺、恪守信用。
在“義”的問題上,儒家文化把“義”作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獲取個人利益的基本道德標準,同時也是作為人應當遵循的人間正義、社會公義,是人間正道的準則和范導。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義”“利”涉及道德規(guī)范,并且關系著經濟行為關系的好壞,“義”與“利”關系的好壞決定著社會經濟行為和道德之間的和諧與否。儒家的義利觀主要認為“義”是首要的,“利”應放在“義”之后,特別在出現(xiàn)義利矛盾時,能夠做到舍利而求義。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取信于人、重信重義,是一個人應具備的最根本的道德素質。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威。無論是做人還是立國,誠信都是中國人總也繞不開的價值標準。
身為商人必須把誠信放在心頭。誠信為本,縱橫歐亞九千里;以義制利,稱雄商場五百年,是對晉商發(fā)展歷程的精辟概括。晉商崇尚信義,以誠待人,并非個別,而是普遍和一貫的。喬家的復字號商號之所以長盛百年,就在于其不圖非分利潤,靠信譽贏得了長期客戶。企業(yè)家失信又會如何呢?失信于員工,必然人心渙散,戰(zhàn)斗力薄弱,不堪一擊;失信于合作伙伴,必然形象受損,處境尷尬;失信于消費者,必然市場萎縮,遭遇生存危機;失信于社會,則必然四面楚歌,難挽敗局。
馬克思說:“大家知道,有一種心理學專門用細小的理由來解釋大事情。它正確地猜測到了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梢哉f,利益驅動是人類進步的杠桿,在人類歷史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個利益驅動原理都會起作用。利益驅動是一把雙刃劍,它有正面效應:對人起激勵作用,發(fā)揮個人積極性,提高效率,推動生產力發(fā)展;但同時又有負面效應:人們?yōu)榱俗非笪镔|利益,如果沒有掌握好自己,一心逐財利,就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引起私欲膨脹,造成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人格的分裂和墮落。關鍵是如何控制它、調節(jié)它。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任何社會都不能忽視物質資料的生產和財富的積累,更不能忽視人們對正當利益的欲求。義與利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經商的目的旨在賺取利潤,如果重義而不求利,就違背了經商的目的;但是,若重利而不講義,則有悖社會公德,終究會損害商人自身的利益。
在巨大的物質財富面前,人們常常會激發(fā)起比以往更大的占有欲。隨著社會分工專業(yè)化程度日趨提高,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我國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逐漸瓦解,利益主體更加多元,經濟社會交往常常在陌生地、陌生人之間進行,誠信缺失日益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比如,舌尖上的安全屢屢失守、假冒偽劣頻頻曝光、面對跌倒老人不敢扶起……但人之為人,更重要的恐怕還在于其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人作為社會的人,就在于有理性、有道德、有社會規(guī)范,因而既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和內在精神,又要完善社會倫理和社會秩序。
當然,加強誠信建設關鍵在于制度化,把道德倫理的軟性規(guī)則與制度規(guī)定的剛性約束結合起來,努力形成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體系。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更應把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放在突出位置,為全社會提供信用體系這一道德“基礎設施”。建立社會征信體系,形成聯(lián)合懲戒機制;健全誠信獎懲制度,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建立誠信紅黑榜發(fā)布制度,涵養(yǎng)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制度的威力必將促使人人都能守住誠信底線、敬畏法律高壓線,高度文明的“誠信中國”離我們就漸行漸近。
我們今天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說到底,也就是仁義之道。孔子主張“仁義禮智信”,提倡要用“仁道”的方式來獲取財富。因為仁道是商業(yè)安身立命的基礎。三國的關云長是一名驍銳武將,但我們現(xiàn)在卻奉關公為“財神”?這是因為關公已經成為“信義”的化身,關公把曹操賞給他的金銀綢緞,列表列支,除去給兩位皇嫂置辦衣物用于生活開銷外,自己分文未取,最后掛印封金,離開曹營。此無它解,惟“信義”二字。
做生意在本質上就是做人,因而人品最為重要。很多商業(yè)實踐都已證明:商業(yè)的成功與高尚的品德密不可分,商人只有具備高尚的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永久的快樂。一個企業(yè)雖然處于名利場,仍能以修德為安身立命之本,以誠待天下人,當義利產生矛盾時,能取義而舍利。這才是真正的商道精神。
警惕“消極腐敗思想”對干部工作的干擾 | 2009-03-25 |
警惕“消極腐敗思想”對干部工作的干擾 | 2009-03-25 |
警惕“消極腐敗思想”對干部工作的干擾 | 2009-03-25 |
警惕“消極腐敗思想”對干部工作的干擾 | 2009-03-25 |
警惕“消極腐敗思想”對干部工作的干擾 | 2009-03-25 |
警惕“消極腐敗思想”對干部工作的干擾 | 2009-03-25 |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企業(yè)誠信機制 | 2009-03-25 |
袁純清:山西精神聚人心 | 2009-03-25 |
培育誠信文化 | 2009-03-25 |
梁小民:“中國商幫式”誠信的缺陷 | 2009-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