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前天,新華社報道了“令計劃涉嫌嚴重違紀,正接受組織調查”的消息。中央再次展示了“打老虎”的決心和力度,國人無不為之振奮。從嚴管黨、從嚴治黨,其要義不止在于懲治腐敗,更是要為全面深化改革掃清一切有形和無形的障礙。
“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在30多年后的今天,這個判斷仍然管用。甚至,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改革課題,有著更為艱巨的挑戰(zhàn)。因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沒有回頭路,在硬骨頭面前,怎么辦?只有拿出勇氣和魄力,去“硬碰硬”。打鐵還需自身硬,而黨性就是我們推動改革的底氣所在。
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利益格局調整,體制摩擦加劇,各種矛盾凸顯,價值取向多元,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觀念的交鋒不是越來越平和,而是越來越激烈,這都使得黨的執(zhí)政環(huán)境更為復雜、更加艱難。在層出不窮的考驗面前,一些黨員干部的黨性觀念不知不覺間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體現(xiàn)在:對身份認知的淡薄,對宗旨意識的淡忘,對群眾感情的淡漠,對任務緊迫的淡然。正因為黨的意識被稀釋了,使很多黨員干部在該硬的時候硬不起來。
黨的意識散漫,最惡劣的結果就是走上以權謀私、違法亂紀的不歸路。黨性觀念出了問題,總開關出了問題,眼里就看不到群眾、看不到事業(yè)了,而是別人的私人飛機、奢侈消費,總要忍不住問自己,為什么不能也享受一把?誘惑面前,沒有了入黨時的堅定初心,忘記了黨的紀律和責任,就會失道、失節(jié)、失身,一旦鑄成大錯,任憑官做得再大,也照樣要被打回原形。
將私利置于黨性之上,不止會畸變出惡性毒瘤,還會衍生出種種“氣血不通”的慢性病灶。為什么群眾會感覺到,很多好的改革措施長期推不下去?就是因為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者,其中就包括不少黨員干部。在一些部門官員看來,主管的領域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容不得別人來分一杯羹。在這種畸形權力觀的影響下,不同地方、不同部門,弄出種種條條塊塊、各自為政,表面上看是各人自掃門前雪,實際上就是不顧改革大局,自私自利。由于享受到尋租的甜頭,對于影響部門利益、自身利益的改革,也就自然不情不愿,甚至橫加阻撓,以謀求固化不正當的既得利益。我們黨一直以來反對的小團體和山頭主義,借此以權力同盟、利益同盟的面目重新粉墨登場。往往越是這樣的“鐵公雞”部門,越是經不起查。一查就是一大串,一抓就是一大群。像這樣的部門、地區(qū)利益越位,已經成為當前深化改革的一大阻力。
另一種現(xiàn)象雖然表面上無大害,影響卻更糟糕。一些黨員干部丟掉了黨的先進性意識和嚴格的自我要求。在工作面前、在利益面前,不愿意享受在后,更不愿吃苦在前,跟組織、跟群眾討價還價非常擅長,工作起來卻動不動叫苦連天,抱怨工資低、問題多、干活難。這樣的“典型”,通?梢栽谝恍┗鶎硬块T,特別是跟群眾打交道的崗位上看到。城管隊長面對記者鏡頭,兩手一攤:這事管不了。一些公務員逢人就嘆收入少、地位低,上班沒有積極性,下班卻忙著在網上曬工資條。甚至有地方,公務員干脆“罷工”示威,其中不少還是黨員吧。這樣的黨員,先進性何在?讓群眾怎么想?還怎么發(fā)揮帶頭作用,去開展工作,推動改革呢?
所以,仔細讀一讀習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要求——“全黨同志要強化黨的意識,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什么是第一身份,就是黨員區(qū)別于普通群眾、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的一種符號。如果總希望靠著黨員身份給自己帶來好處,甚至被查酒駕還要拿出黨員證來,那只能給這個身份抹黑。迎接最困難的任務,到最艱苦的現(xiàn)場去,永遠出現(xiàn)在黨和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這才是一個黨員應有的樣子。不同時代,對黨性有不同的解讀,放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之下,就是勇當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甘為群眾服務的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