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實踐與思考-正文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汪學群
//agustinmoreno.com2015-11-19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在不久前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語“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一句,來說明謀求新的發(fā)展必須確立新的發(fā)展理念,突出強調了發(fā)展理念之于發(fā)展的重要性。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這句話出自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張子正蒙注》!稄堊诱伞肥潜彼嗡枷爰覐堓d的代表著作,其原文是“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王夫之為其作注寫道:“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顯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異端孤守一己之微明,離理氣以為道德!边@是以“固然”和“所以然”解釋理,把理視為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我們必須弄清“固然”“所以然”的內(nèi)涵,如此才能把握“理”的精義。

  《說文解字》說:“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崩碜謴挠,玉為玉石,里指內(nèi)里,合起來表示玉石內(nèi)部的紋路,廣義指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俄n非子·解老》也說:“理者,成物之文也!薄岸涕L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卑牙砜闯墒俏镔|本身的紋路、層次,只能說明理的表面特征,但并不是理的本質。王夫之把理與固然、所以然聯(lián)系起來,賦予理以新的內(nèi)涵,可以說抓住了理的本質。

  理與固然密切相關,使其具有本然、自然、固有規(guī)律之意!稇(zhàn)國策·齊策四》說:“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情必然要發(fā)生,這是其內(nèi)在本然決定的!肚f子·養(yǎng)生主》說:“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字面意思雖然是在贊揚庖丁依據(jù)牛身體本來的結構下刀解牛,實質上是要人們依據(jù)事物自身運行的規(guī)律來做事!痘茨献印び[冥訓》說:“不彰其功,不揚其聲,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高誘把“固”字解釋為“自然”,說的是不彰顯其功績,不拔揚其名聲,這是隱士真人之道,它反映了天地原有的自然屬性。

  理與所以然相連,揭示了事物之間背后的某種必然聯(lián)系,使其知所先后、見果知因!吨熳诱Z類》卷九《論知行》說:“不可去名上理會。須求其所以然!薄笆乱渌匀弧!彼^“名上理會”是只認識表面,而知其所以然則是了解事物的原因,如此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朱子語類》卷二十三講《論語》時,有人問朱熹:“孔子講的‘四十而不惑’是知其然,‘五十知天命’是其所以然。這樣理解可以嗎?”朱熹回答道:“如同門前有一條小溪,應該先知道溪中有水,然后才知道水的發(fā)源處,而這正是溪中有水的原因。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人四十歲時是見到‘率性之謂道’,五十歲時是見到‘天命之謂性’,到了六十歲時對這些道理融會貫通,此后就不再需要思考,而是過耳便曉!边@些都說明探求事物在于把握其中的原因,或者說認識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在遵循規(guī)律的基礎上,“循而得之”,做什么事情都能夠獲得成功。

  把理視為事物的固然、所以然的新意在于,揭示理作為本然、規(guī)律、原因的特征,使其真正成為具有思想內(nèi)涵或哲學意義的范疇,這反映了古代學者在思維與認知領域方面的進步。與此同時,王夫之批評“異端孤守一己之微明,離理氣以為道德”的空疏學風,強調理不離氣,氣也不離理,理與氣互不相離、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這也說明理并非游離于事物之外而是孕育其中。

  習近平總書記借古喻今引用王夫之“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這句話,提出了發(fā)展理念的問題,進入了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層面。加強對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并轉化為理念,發(fā)展行動就有了指導,就可以避免摸著石頭過河的盲目性及不確定性。習近平總書記靈活地運用這句古語,并結合時代賦予理新的思想內(nèi)涵,可以說是舊說新知的典范。

 。ㄗ髡呦抵袊鐣茖W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