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道路停車費涉及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設的各個層面,不可小覷。小小停車位從百姓口袋里掏走了不少錢,停車費不能總是一筆糊涂賬,停車管理不能處在監(jiān)管真空地帶。倘若容許這種狀況持續(xù)下去,嚴重透支的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新華社記者日前再次追蹤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四地停車費去向,矛頭直指各地普遍實行的多頭復雜管理模式以及政府部門對占道停車的監(jiān)督管理缺位。面對此前報道的四地停車費收支不透明、“至少有一半停車費沒有最終進入政府財政”問題,相關部門的回應依然未公開相關數(shù)據(jù),有的還推諉扯皮,或者稱收不上錢來,總之,仍舊在遮遮掩掩。
近年來,許多城市占道停車費直線飆升,而不透明的審批過程、低廉的管理成本、說不清的利潤流向等,不斷被公眾質疑。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對于停車場,全國普遍實行多頭管理模式,有的停車場甚至有多達12個部門在管理。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占道停車的監(jiān)督管理混亂,導致“黑停車場”遍地開花。
公眾對此關注的不外乎兩個問題:一是那些業(yè)已收取的巨額停車費都去哪兒了?二是有關部門究竟是按照何種程序、以何種方式來管理停車場及其收費行為的?要準確回答這兩個問題,需要相關政府部門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努力建設法治政府的高度積極作出回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各地各級政府部門努力推進依法治國的意識明顯增強,建設法治政府的步伐正在加快。但也有一些政府部門在面對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熱點問題上,缺乏直面問題的勇氣,缺乏化解矛盾的魄力,遮遮掩掩,推諉扯皮。殊不知,公眾的關切點往往就是政府法治建設的矛盾點、關節(jié)點。
比如,城市道路屬于公共資源,理應為公眾服務,停車場、停車位建設運營理應體現(xiàn)其公共產(chǎn)品屬性,不應成為少數(shù)人牟取暴利的工具。而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監(jiān)管責任不容缺失,F(xiàn)在的問題在于,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停車場究竟是如何審批的?收費標準是如何確定的?從百姓口袋里掏錢的收費行為有沒有經(jīng)過公開聽證程序、有沒有經(jīng)過立法機關審議?
比如,絕大多數(shù)城市都將停車費列為行政事業(yè)性收費,而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對于收費主體、授權依據(jù)、批準程序、收費原則、收支方式、收費用途等都有法定特殊要求,并且所有信息都應明確向社會公開。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收費原則須按照成本補償和非盈利原則向特定服務對象收取,并且要信息公開。由此,收支不透明、“至少有一半停車費沒有最終進入政府財政”是如何形成的?這一點,公眾要弄個明白。
比如,對停車費多頭管理模式是如何確定的?多達12個部門的監(jiān)管職責是如何劃分以及如何協(xié)作的?為何這么多部門管不好一個停車位?為何存在“黑停車場野蠻生長”的監(jiān)管真空?是否涉及一些部門和人員的腐敗問題?公眾遭遇停車費糾紛該向哪個部門投訴?相應的維權救濟渠道都有哪些?
目前,全國性的行政收費法規(guī)尚未建立。有專家表示,從公眾征收的每一分錢都應當有嚴格的監(jiān)督,這些錢的使用還要有收支兩條線等規(guī)定,防止越權立項、坐收坐支等,因此,行政收費法的立法工作需盡快提上議程。
可見,道路停車費涉及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設的各個層面,不可小覷。
小小停車位從百姓口袋里掏走了不少錢,停車費不能總是一筆糊涂賬,停車管理不能處在監(jiān)管真空地帶。倘若容許這種狀況持續(xù)下去,嚴重透支的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法律是公民權利和公共利益的保障書,法治政府就要努力保障公民合法權利。法治建設繞不開諸如停車費這樣的熱點問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不妨從積極回應公眾關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