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午餐時間,煙臺大學第七餐廳四樓,62歲的保潔員吳明華和另外六名保潔員正在吃學生們的剩飯,這個習慣他們已經(jīng)堅持了近5個月,目的是為了提醒學生們節(jié)約糧食。(10月17日《齊魯晚報》)
據(jù)測算,我國每年浪費糧食達800萬噸,相當于2億人一年口糧,其中高校食堂每年浪費的糧食也不在少數(shù)。有媒體就曾經(jīng)報道江西某高校食堂,“剩宴”平均一頓浪費一畝糧的報道!耙恢嘁伙埉斔紒碇灰住。煙臺大學第七餐廳的保潔員通過吃學生的剩飯,以提醒學生節(jié)約糧食的做法,就凸顯出其積極的社會意義,而且老人們已經(jīng)堅持了近5個月的時間,足見他們的良苦用心,他們的行為值得尊重。
但有一點應該看到,老人們所吃的學生剩飯,都是在收拾碗筷時收集的,而且還要等學生們都吃完飯后才能去吃。這樣,一方面學生們對老人們吃他們的剩飯,可能并不知情,另一方面學生的剩飯確實存在不衛(wèi)生等問題。因此,老人們的行為對學生究竟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就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作為過來人,筆者對高校餐廳的飯菜情況也多有了解。姑且不考慮飯菜是否可口,就拿主食來說,饅頭都是論個賣的,米飯、菜都是按份來賣的,但每個人的胃口總會變化,誰能保證每次都能把饅頭或者米飯、菜吃的干干凈凈呢?而且由于學校缺乏溫飯菜的設備,學生往往不會打包,即便打了包,如果打包的飯菜不夠吃,還需要再買一份新的,最后的結果還是浪費。
因此,老人們以吃學生剩飯的方式來提醒學生節(jié)約糧食,更多的還是象征意義,如果高校餐廳服務沒有改進,節(jié)約糧食就難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來。要想讓學生真正做到節(jié)約糧食,量需買飯菜,還需要高校餐廳切實改進服務,這方面,其實社會上許多經(jīng)驗值得學習和借鑒。首先,應在飯菜質(zhì)量上下工夫,給學生提供花樣各異的飯菜,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要求;其次,應打破目前按份售賣的方式,實行小份制,把饅頭做的小一些等,避免因為吃不了而產(chǎn)生的浪費,有條件的高校餐廳可以實行自助餐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