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時政-正文
大力創(chuàng)新輿論引導范式 塑造理性輿論場
張志安
//agustinmoreno.com2016-03-22來源: 羊城晚報
分享到:更多

  針對新聞輿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边@鮮明地指出了塑造理性輿論場、發(fā)揮輿論正功能的關鍵前提,即如何在媒介融合、社會心態(tài)多樣的情境下,準確把握輿論生態(tài)、尊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傳播形態(tài)、轉變引導范式。

  當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體行業(yè)和輿論生態(tài)呈現出重大變革的新趨勢:傳播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再只是傳統(tǒng)媒體,還可以是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乃至個體;傳播權力逐步去中心化,專業(yè)媒體所掌握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正在弱化,受眾權利特別是話語權得到極大提升;傳播模式告別單向化,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互動”和“對話”成為了新常態(tài)?傮w上看,新聞輿論場正在發(fā)生結構性轉變,從過去以傳統(tǒng)媒體、主流媒體、機構媒體為核心的“新聞傳播輿論場”,逐步轉變成專業(yè)媒體、平臺媒體和自媒體協(xié)同共生的“公共傳播輿論場”。立足公共傳播輿論場的新生態(tài)、新挑戰(zhàn),如何實現新時期新聞輿論引導的科學化和實效化?可重點從三個方面來積極探索:

  首先,把握國家治理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性的“問題單”。積極向上、健康主流的輿論場,必須首先要圍繞關乎公共利益和社會發(fā)展的重大話題來進行公共表達、凝聚社會共識。為此,新聞報道要從輿論引導的基礎條件出發(fā),建立和強化“議程設置”的意識,真正肩負起設置穩(wěn)定的公共議題的社會責任。一方面,主流媒體要超越網絡事件的浮躁化和碎片化特點,真正懂得判斷、聚焦和把握重大的社會話題;另一方面,要努力實現媒介議程、公共議程和社會議程的有效對接和充分融合,引導公眾真正關注城市發(fā)展和國家治理的重大問題,鼓勵不同社會群體圍繞“問題單”來展開對話、理性表達和達成共識。

  其次,為公眾提供理解敏感和復雜議題的理性“認知框”。主流媒體只單純強調正面看問題、或者只看問題的積極面是不夠的,還要幫助受眾建立起對發(fā)展中的復雜問題的理性認知。所謂提供復雜性的認知框架,就是能夠超越簡單的非此即彼的立場去審視問題,而是能努力用理性思維去客觀剖析問題,做到既認識到現實的復雜性,又看到發(fā)展的積極面。

  倡導輿論引導過程中的復雜性認知框架,主要基于傳統(tǒng)宣傳方式的效果弱化,網民自主意識的不斷增強,社會問題的日益復雜。伴隨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背后包含錯綜復雜的原因,其解決的方法也涉及多重因素的協(xié)同。就要求對現實社會的認知不能停留于極端個案或事物表層,而要整體觀察和深度理解,運用復雜性認知框架,這樣才能比較準確、貼切、真實地說明問題。以復雜的視角去審視,往往能更好啟發(fā)受眾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所表達的觀點也往往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引導力。

  再次,建立針對不同領域熱點問題進行輿論引導的“話語包”。主流媒體要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公共話語,采用更加理性、專業(yè)的媒介話語,針對不同領域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進行輿論引導。尤其是當下的網絡輿論場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極端化的情緒和社會心態(tài),要對這些社會心態(tài)進行調適,需要運用更有效的話語方式、爭取更大的話語權。為此,在具體的網絡輿論引導過程中,不能講大話、空話,而要運用樸實、平等、兼具親和力和公信力的公共話語,以事實來說服人,以理性來引導人。

 。ㄗ髡呤侵猩酱髮W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