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這里所說的“臨時工”,不是通常意義上沒有正式編制、臨時參與某項工作的聘用員工,而是帶著特定使命、具有特殊身份、到某個重要崗位擔任一定公職的工作人員。無論是委派單位,還是接收單位,從來沒有任何文件說過這些同志是“臨時工”,但幾乎所有人都對他們的“臨時”性質(zhì)心照不宣。因而他們具有某種臨時心態(tài),也就不足為怪了。
環(huán)顧周圍,不論是下派或橫向交流到縣里工作的同志,還是到其他領導崗位工作的同志,多多少少都有一點“臨時工”心態(tài)。這些同志的共同特點,一是多為具有培養(yǎng)前途的后備干部;二是無論到縣里還是到其他崗位,都擔任一定的職務;三是都有盡快升遷的心理期待;四是都為自己的成長進步預設了時間表,通常不超過一個任期。
他們是帶著鮮明的“臨時”印記下來的,他們的下派與交流,從接收單位的角度看,他們是來“鍍金”的;從群眾的角度看,他們要么是“走讀干部”,要么是“跳板干部”;從他們自己的角度看,所到之地終究不是久留之地,所任之職終究只是“過渡”任職。
對于下派或交流的干部當然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匆粋干部是不是帶著“臨時工”心態(tài)工作,一個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看他是為了“做官”,還是為了“做事”。為“做官”的,往往容易淪為“作秀”:一切容易“出彩”的,對自己升遷有利的,他們就不惜代價拼命干;而那些周期長、見效慢、效益低、一個任期干不完的基礎項目,他們就不那么熱心。為“做事”的,往往以群眾的需要為出發(fā)點,以客觀實際為出發(fā)點,心里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民生問題總是他們心中最大和第一位的問題。他們所做的工作也許不那么驚天動地,也沒什么經(jīng)驗可以總結(jié),就像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同志那樣,樸實無華,像土地一樣讓農(nóng)民感到親切,像莊稼一樣讓人民感到踏實。
要準確考察一個干部究竟是為了“做官”,還是為了“做事”,的確不容易,但也不像有些人強調(diào)得那么難。在我看來,一方面,組織人事部門要按照黨的政策深入細致地開展工作,看干部的實績怎么樣,而不是簡單看他們的匯報材料怎么樣。更重要的,是要問計于民,深入基層,聽聽廣大群眾對一個干部怎樣評價。人民群眾身在生活之中,對什么是“客觀實際”,什么是“花架子”;什么是“一心為民”,什么是“刻意作秀”,比任何人都清楚。只要真心實意聽聽群眾的評價,基本可以得到準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