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看過包公戲的人都知道包大人的三口銅鍘:龍頭鍘鍘皇親國戚,虎頭鍘鍘貪官污吏,狗頭鍘鍘平民百姓。在戲里,面對作惡多端的壞人,包大人明察秋毫,審陽斷陰,一聲“開鍘”斷喝,壞人人頭落地,戲中受欺或蒙冤百姓千恩萬謝,戲外臺前的觀眾也痛快淋漓。
戲看著雖痛快,但不是史實。在北宋時期,州以下的地方審判機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并沒有死刑的判決權,而是必須上交提刑司。對死刑判決,犯人可以通過翻異別勘制度申訴,刑部和審刑院也有權復核。對于死刑執(zhí)行的方式,從隋朝沿用下來的五刑中死刑的法定執(zhí)行方法只有斬、絞兩種,以前的腰斬是最類似鍘刑的,但行刑工具是斧子而非鍘刀。另外,封建社會是君主專制,皇帝不可能給屬下這么大的權力。老百姓之所以臆想出三口鍘刀、尚方寶劍之類的神奇物件,反映出在君昏臣佞民不聊生的日子里大家對正義的寄托和期待。
以現(xiàn)代法治角度看這三口鍘刀,尤其不合規(guī)矩。
首先,在戲中,包大人宣布某某有罪馬上就開鍘,執(zhí)行對其的死刑。這樣適用法律效率很高,符合大家的企盼,也很有威懾性,所以看戲的人覺得過癮。但在現(xiàn)代的刑事訴訟制度的框架下辦理一件刑事案件則麻煩漫長得多,主要是因為對被告人的權利保護非常嚴密,如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法院的兩級審判、最高院的死刑復核、律師辯護、各有關部門的監(jiān)督等等,整個流程走下來,至少幾個月。西方有句法諺“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意思是說對罪犯的懲罰如果過于遲緩,會降低執(zhí)法的社會效果。但現(xiàn)實中沒人敢僅僅為了不讓正義遲來就草率結案馬上執(zhí)行,每個案件按照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是法律的嚴格要求,講究效率的前提是程序公正。
另外就是關于死刑的執(zhí)行方式。在古代,無論是絞刑、砍頭還是凌遲、車裂、腰斬,都帶有表演性質,允許民眾圍觀,目的在于威懾,但社會上的犯罪似乎并沒有因此減少。隨著文明的發(fā)展,死刑執(zhí)行方式也有了變化,傾向于使用讓被執(zhí)行人更少痛苦的方式,如注射。注射死刑的一套設備價格不菲,程序也瑣碎。所以很多人對此不理解:死刑犯都是罪大惡極的家伙,何必羅里羅嗦勞民傷財整這一套?
但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對生命的尊重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共識,無論是對普通百姓,還是犯罪分子,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甚至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任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都會受到公權力的介入,哪怕是老父打死忤逆的兒子,母親殺死襁褓中的嬰兒,甚至是幫助他人安樂死。法律剝奪犯罪者的生命同樣程序復雜,審查嚴格,對其執(zhí)行死刑充滿悲憫:允許留遺書、見家人、不示眾、少痛苦。法律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告訴整個社會:法律保護所有人生的權利,殺死罪犯不會給執(zhí)行者帶來任何快樂,也無意通過恐嚇達到社會安定的效果,僅僅是因為這種方式是針對他這種罪行的唯一的、最后的選擇,否則被破壞的社會秩序難以恢復,社會正義難以得到伸張。
中國封建社會有著相當長不尊重生命的歷史。在廟堂,命若螻蟻,是少數(shù)人權力展示的工具;在江湖,命如草芥,是豪客們好勇斗狠的籌碼。但在現(xiàn)代社會,法律要通過各種方式確定這樣的一個導向:任何人都無權隨意侮辱、草率剝奪他人生命,哪怕是以法律的名義,以正義的借口。從這個角度看,當包拯的鍘刀寒光一閃之后,在觀眾齊聲喝彩之中,我們一直在期待著那一兩聲不和諧但彌足珍貴的輕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