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科教時評-正文
該為高考集體焦慮降降溫
沙洲
//agustinmoreno.com2016-05-20來源: 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補!補!補! 漫畫 李法明

    還有不到20天,高考就要到了,可宿遷市一名高三女孩聽到“考”就煩躁。嚴重時連聽到“烤紅薯”的“考”的同音字都會受不了,渾身抽搐,不省人事。心理專家介紹,這是一種典型的考試焦慮癥,應適當調(diào)節(jié)。(5月18日《現(xiàn)代快報》)

        在我國,沒有任何一場考試能像高考這樣引發(fā)全民關注與熱議,也無法像高考那樣觸發(fā)對中國教育的反思。為了迎接它,家有考生的家庭總動員,為了孩子不惜費盡心力;學校老師絞盡腦汁鼓勵士氣,給考生減壓;城市“全民護航”,從交警大隊到地鐵站、出租車司機全體動員,考生得以一路綠燈,工地停工,考場周圍降噪,讓考生摒神靜氣、安心考試。女孩聽到“烤紅薯”暈倒,無疑是高考這場人生大考前,很多人、甚至整個社會的焦灼集聚成災的現(xiàn)實縮影。

        全國近三十萬個考場,八九百萬考生,支撐起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考試。然而在中國走進高考考場的遠遠不止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這八九百萬考生,這是一場全民高考的戰(zhàn)役。如此興師動眾,帶來的是全社會的“高考焦慮”。是什么讓家長、學生,甚至社會都患上“高考焦慮癥”?

        全民“護航”高考折射出堅硬的現(xiàn)實:高考,依然是社會垂直流動的主要渠道,是許多人難以繞行的獨木橋。對考生以及背后的家庭來講,盡管高考錄取率逐年上升,但是相較于十幾年前考上大學就算勝利,如今人們對高考的追求不僅局限于上一所大學,更要“上好學”。改革多年,教育“市場”仍然沒有開放,以至于中國大學提供的優(yōu)質(zhì)高等教育嚴重缺失。數(shù)千所高校分等級、分層次,學生的選擇面看似寬了,但是每一類學校的發(fā)展并不平等,社會的認可度也大相徑庭。這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仍然不可避免。

        從社會層面講,高考是我國受眾人數(shù)最多,也是影響力最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唯一的一項面向全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盡管社會價值和文化日益多元,但是社會導向都把考上大學當成成才的重要路徑,這讓“高考”這個詞變得特別敏感。如果不選擇現(xiàn)行高考,沒有教育部的“欽定文憑”,即使有真才實學也很難得到社會主流價值的認可。

        高考的全民焦慮癥亟待對癥良方。我們看到,從國家層面到教育部等部門,已然在頻頻出招。近幾年來,高考改革邁出了實質(zhì)性的堅定步伐,如高考內(nèi)容改革、高考加分“瘦身”、重點大學農(nóng)村定向招生等一系列舉措,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強對職業(yè)教育的支持力度,讓考生有更多選擇。在公平正義的前提下,抓住高考制度改革的最佳時機,影響和引領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高考獨木橋的“獨”的屬性必須由全社會共同推動才能改掉。

        此外,消弭全民高考焦慮癥,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另一個層面的公平:每個人有多種途徑實現(xiàn)人生價值,向上流動的大門能夠更加敞開。如此,高考在人們心目中才會去神圣化,高考才能從喧囂走向平靜。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