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卻在和平的今天幾乎付之一炬——當?shù)貢r間4月15日,法國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讓法蘭西流淚,也讓全世界痛惜。
世界多國政要和宗教界人士都表達惋惜之情。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通過社交媒體發(fā)文稱,巴黎圣母院是世界遺產(chǎn)的獨特典范,“此時此刻,我的心與法國政府和人民在一起”。
原因無他。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無論在現(xiàn)實世界,還是在文學世界里,都擁有永恒價值的建筑物,是無價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這座塞納河畔輝煌雄偉的教堂,始建于1163年,1260年基本完工;經(jīng)修改和增建,最終在1345年完工,其中的石像、飛拱和玫瑰花窗更是舉世聞名。
從建成之日起,這座古老建筑的命運就著實坎坷。
此前最嚴重的一次,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圣母院除了內(nèi)院門上的圣母像得以保存,其他雕塑均遭受破壞。
1831年,法國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問世。
小說中,長相丑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與美麗善良的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之間凄美的故事,以及文中對巴黎圣母院充滿詩意的描繪,再次喚醒了人們對這座古老教堂的記憶。
1844年,新的修繕工程開始。經(jīng)過20多年,巴黎圣母院的光彩得以重現(xiàn)。
這之后,即使經(jīng)過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巴黎圣母院也基本末受損傷。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時,巴黎圣母院敲響鐘聲慶祝戰(zhàn)爭結(jié)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巴黎解放時,巴黎圣母院再次敲響鐘聲慶祝。
雨果曾寫道,“這個脆弱建筑的每一面、每一塊石頭,都不僅僅是歷史的一頁、法國的一頁,更是整個科學藝術(shù)的一頁!
大火無情,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的很多古建筑,都容易受到火災(zāi)侵襲。
2018年9月2日晚,巴西國家博物館發(fā)生火災(zāi),持續(xù)整晚的大火使館藏的2000萬件藏品付之一炬,多達90%的藏品被破壞。外媒在報道時這樣認為,巴西人200年的集體記憶幾乎被“一刀切除”。
2008年2月10日,建成于1398年的崇禮門,被稱作韓國“第一國寶”的首爾最古老木建筑,被徹底燒毀。
還有1996年的意大利威尼斯鳳凰劇院,1994年的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利塞奧歌劇院,以及1992年和1984年的英國溫莎城堡和約克大教堂火災(zāi)……
正如新華社的評論中所說,歷史長河中的文物,在世代更替中能夠幸存至今的,都彌足珍貴,是人類文明發(fā)展一路走來的寶貴足跡。它們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們用更先進的手段、更專業(yè)的技術(shù)、更智慧的途徑加以呵護。
目前,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已經(jīng)宣布法國將全力重建巴黎圣母院,“這是法國命運的一部分,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投入這項工作”。
人類最瑰麗的文明和文化,不能只存在于回憶、夢境、照片和視頻中。巴黎圣母院固然可以重建,但其中所蘊含的濃縮著800余年文化與歷史的厚重感,即便在現(xiàn)代技術(shù)的逼真復(fù)建中,相信已經(jīng)難以找回。
這個教訓,值得全世界在進行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時銘記!